原标题:“安全防护”APP冒充北京警方警方:司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
央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记者钱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有关电信诈骗的犯罪活动时有发生,随着公安机关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民众的防范意识不断增强,电信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比如,有部分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进行诈骗,以“配合警方调查”的名义要求受害人提供银行账户信息,或以“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受害人缴纳所谓的“保证金”等。而如今,这种方式又有了所谓“升级版”。
近日,北京警方通报称,有不法分子利用一款名为“安全防护”的APP冒充北京警方的官方应用程序进行诈骗,骗走了一受害人6.5万元。据了解,该APP只能通过链接下载,一般与“冒充公检法”的电话捆绑出现,以迷惑市民输入银行卡信息。市民应该怎么防范?一旦遭遇电信诈骗,该如何减少损失?
今年9月初,家住北京的林女士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北京刑侦队的民警,查到林女士涉嫌参与多起诈骗案件,需要其配合警方调查。林女士按要求告诉了对方自己的银行卡号,对方称林女士名下的这张卡里在几分钟前有“赃款”转入。
起初,林女士并不相信,但在查看银行账户后发现的确多出了一笔钱,便以为自己真的卷入了某起诈骗案件。为了自证清白,林女士通过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款名为“安全防护”的手机应用程序,对方号称这是北京警方官方的手机应用程序。随后,林女士根据提示填写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没过多久,林女士却发现自己的银行卡余额被人分三次转走了6.5万余元,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随即报警。
其实,类似这样以“公检法”人员的名义进行诈骗的情况并不少见,除了主动转钱让受害者信以为真以外,不法分子还经常能准确地说出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从而让受害者深信不疑。不法分子究竟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
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副局长陈俊华分析:“每侦破一起案件,在犯罪窝点中都会缴获大量的公民信息。他们正是利用这些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精准地诈骗,因此要杜绝诈骗案件的发生,要从源头上管控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
民众的警惕性越来越高,犯罪分子开始用新的诈骗方式。比如,诱使受害人安装以假乱真的“公安系统”手机应用程序等,这类手机应用程序通常打着“公安部”的旗号,完全由受害人自行操作,看似公正、公开,更具迷惑性。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反诈处邓国栋介绍,相对于打击电信诈骗,事前预防更能有效地阻止经济损失的发生,目前广东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对电信诈骗进行事前预警。邓国栋说:“我们梳理出作案的号码和账号,对它实时跟踪,找到现时正在拨打的对象,我们把这些信息推送到最需要的县区派出所,由指定的民警进行登门预警。”
对此,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陈士渠认为,不法分子之所以屡屡冒充公检法人员进行诈骗,主要是利用了群众对公检法机关的信任。陈士渠说:“身为警察,我尤其痛恨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犯罪分子,因为他们利用的恰恰是群众对公检法机关的信任实施诈骗。杜绝电信诈骗,一方面需要公安机关追踪拦截打击,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提高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特别是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要严厉打击,群众自己也要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不过,也有不少人有疑惑,究竟该如何辨别是不是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打来的电话呢?对此,陈士渠提示,司法机关一定不会通过电话来办案,也从未设立过所谓的“安全账户”。公检法机关及其他部门之间也不会相互接转电话,不要轻信所谓“秘密办案”而独自听对方摆布。如果对方要求转款到“安全账户”的,肯定是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特殊计算机软件,能模拟各类电话号码,接到此类所谓的公检法电话不要轻信,如有疑问,可拨打110核实。
遭遇电信诈骗之后怎样应对最有效?成都市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民警徐颉介绍,目前,各地的反诈骗中心都在多家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通讯运营商现场驻点办公,可以迅速核实信息并冻结涉案账户,中止支付。徐颉建议,受害人尽量在受骗转账之后半小时之内立即报警,将最有效的信息尽快提交给办案人员。如果嫌疑人迅速转移资金,反诈骗系统也可以通过“一键止付”功能,继续追踪。徐颉说:“嫌疑人第一时间收到的钱再转给另外一个人就是第二级,另外这个人收到钱之后又转给第三个人,这就是第三级,系统会一层一层地往下跟下去。”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三年来,公安机关和银行系统通过涉案银行账户在线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成功止付被骗资金300多亿元。再次提醒大家,提高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接到所谓的公检法电话不要轻信,如有疑问,及时拨打官方电话进行核实。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