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既是农民又是老师,我很满足”
孟祥乐男,1944年10月出生,安徽省霍邱县彭店村人,1974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彭店小学代课教师,并出任彭店小学校长。
早晨6点,起床、淘米、生火、做饭,照顾妻子吃早饭,骑车出门……退休15年,孟祥乐依然保持着工作时的作息。只不过,以前骑车去学校教书,现在则是到学校旁边的村支部,帮忙做些党务工作。
作为安徽省霍邱县彭店小学原校长,孟祥乐从1974年6月开始任教,并连续担任校长27年,见证了学校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楼的转变。
全国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时,他和同事们一起走进一户户农家,给乡亲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劝说他们送自家的孩子去上学。1998年前后,为了建教学楼,他写材料、跑关系,起早贪黑监督工程建设,最终于1998年实现了新教学楼的落成。
2004年退休时,因学校缺老师,他欣然接受返聘,继续任教两年,每月工资500元。在他心里,“钱多钱少都没什么,即使再缺老师,课也不能耽误,我们身为老师,就要对孩子们负责。”
平时上课,寒暑假干农活
初见孟祥乐是一个周六的下午,他正在院子里边整理材料,边和妻子唠家常。75岁的他虽满头白发,但精神抖擞。
多年前,妻子腿受了伤,行动不便。照顾妻子、村里的党务工作几乎成了孟祥乐生活的全部。为防止雨天湿滑、妻子摔倒,他在院子加装了简易顶棚。放一张办公桌、两个旧沙发、一个文件柜,小院成了他的办公室、书房及会客厅。
文件柜内存放着许多小学课本以及孟祥乐整理的地方史料,其中就包括彭店小学发展史。
“彭店小学于1950年兴办,是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农村最早的公办小学之一。学校最初建于彭店村西北部,有8间矮小的校舍,课桌是用泥巴支起的土台子……”
在孟祥乐手写的材料中,清晰地记录着彭店小学的发展历程。1974年6月,初中文凭的孟祥乐开始从事教育工作,那时的学校还是刚兴办时的样子。
在加入彭店小学以前,孟祥乐还从事过为期13年的基层工作,历任生产队会计、村(时称大队)团支部书记。1974年,因学校缺老师,上层领导找到孟祥乐,希望他到学校工作。“毕竟那时候初中毕业在当地就算是高学历了。”孟祥乐回忆,后来经乡政府批准,他到彭店小学做民办教师,并担任校长。
就这样,孟祥乐有了两个身份——农民和老师,平时到学校教小学4年级语文,寒暑假干农活。当时,算上孟祥乐,学校共有四名老师,其中两名是公办老师。“那时公办老师拿的是工资,一个月约32块,民办老师拿的是工分。我一年工分是2800,一工分3分钱左右,加上干农活的工分,一年下来差不多100块钱。”
既是老师,也是泥瓦匠
1974年,彭店小学的校舍是土坯墙、茅草顶的房子,一到刮风下雨,屋顶上的茅草就可能被吹走,如不及时维修,再下雨时就会漏水。到学校任教后,维修校舍这份工作也落在了孟祥乐的身上。当时队里都是土坯房,孟祥乐做会计时经常帮乡亲们修房子。
1976年,彭店小学搬迁时建的依然是土坯房。当年暑假,新校舍建成后,因为没有课桌,孟祥乐便带着其他6名老师一起造土台子。挖泥、和泥、制坯、搭建,没有机器,一切由手工完成。
孟祥乐说,当时学校的老师都是农民出身,泥瓦匠的活即使干得不是特别顺手,也多少能做一些。“大家也特别卖力,毕竟开学在即,还要加一个班,若不能及时完工,就‘坑了孩子’。”
普九扫盲,一个都不能少
1986年7月,《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确立。
此前多年,各地就已开始推行普及教育工作。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推行起来并不容易。
1980年前,彭店村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挣几毛钱,一学期几块钱的学费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那时候升学率低,考学很难,很多家长对孩子上学并不在意。
于是,孟祥乐和同事就分工到农户家里,劝他们送孩子读书。但是,劝说并非对所有家长都有效,因为有些家庭确实困难,根本交不起学费。
后来,孟祥乐与其他几名老师商量决定,一二年级只收书本费,一学期课本费3毛钱,作业本2毛钱,三四五年级收取学费4-10元不等。对于一些困难家庭,根据情况减免费用,有的免一部分,有的全免。
最终,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彭店村基本实现适龄儿童100%入学。在校生人数从160人一度增长到264人。
起早贪黑,为建教学楼奔走
随着经济发展,1987年,彭店小学建起了两排砖瓦房。新校舍使用9年后,其中一排教室的墙体出现了裂缝。
孟祥乐仔细查看,确定裂缝未涉及承重墙,就用泥巴将裂缝填补起来,继续使用。“后来一个领导来视察,看到裂缝后跟我说,孟祥乐,你胆子真大!不过,他并没提新建校舍的事,我也没提,因为我们都知道乡里村里都没钱。”
后来,孟祥乐听说不少企业都在做慈善捐助,帮地方建学校。他想,虽然现在的教室还能使用,但是万一哪天承重墙也出了问题,就万难了,我们能不能找一找企业,建栋教学楼?
经过多方打听,一个老乡给他推荐了香港一家基金会。不过,对方要求,新建教学楼需基金会、县、乡三方共同出资。孟祥乐便找到自己在村委会工作的弟弟,两人一起整理材料,多次到乡、县两级政府说明学校的具体困境,以及基金会那边的要求。最终在多方运作下,彭店小学教学楼工程款敲定。
在教学楼建设期间,孟祥乐每天都很早赶到学校,查看工程情况和质量。晚上放学后,他也要等工人们下班后再动身回家。“那时候没有工程监理,我担心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影响教学楼质量。”孟祥乐说。
发挥余热,钱不钱的无所谓
2001年,57岁的孟祥乐卸任彭店小学校长,任教导主任,并于2004年退休。
但退休那年,学校恰好缺老师,三四年级数学课程无人教授。学校便与孟祥乐商量,返聘其继续任教,返聘工资每月500元。“我当时就说,自己退休后也没什么事情,教了几十年书,每天到学校上课都已经习惯了。而且再缺老师,课也得上,作为老师,得对孩子们负责,至于返聘金什么的无所谓。”
1993年《教师法》颁布实施,孟祥乐根据要求拿到了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中等师范学历,并于1999年民办教师转公潮时期,通过考核转为公办老师。2004年,他的退休金一个月是2000多元。“那时候儿女都已成家,这些钱完全够我和老伴日常花销,所以也就不在乎什么钱不钱的事了。”
直到2006年,孟祥乐才离开工作了32年的讲台。记者在他的笔记本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抓好教育,人人有责。
70年感言
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我32年教师生涯中,最满足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做了一名人民教师该做的事儿。——孟祥乐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苏季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潘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