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该悄无声息地死去

日期:08-26
失落的格子

原标题: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该悄无声息地死去

作为个人选择,独居当然无可厚非,也不必干预;但对于社会来说,不能让所有独居者在缺乏照拂的环境中野蛮生长。

一个不幸的消息,在网络文学圈流传开来。近日,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知名网络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原名刘嘉俊)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9岁。相关报道称,因为独居家中,“格子里的夜晚”在逝世10天以后才被发现。作家英年早逝,固然让人叹惋,更令人叹息的是,在临终时刻,甚至在去世多日以后,他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关怀与照拂。作家的独居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遗憾。

中青报: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该悄无声息地死去

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样独居的年轻人并不少见。据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另有数据显示,20岁到39岁的独居人群数量接近2000万。这2000万人很多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样,一个人解决饮食起居,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甚至一个人走向人生终点。网上曾经有人征集答案:你做过的最孤独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一个人看电影,有人说是一个人吃火锅,还有人说是一个人上医院。显然,不同的人对孤独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独居对个人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

独居的状态,与人口迁徙和流动的大背景脱不开干系。人口向城市集中,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这其中,愿意并有能力流动的主要是年轻人。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小城镇青年向大城市流动,这些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在新的环境里无根无蒂,一个人打拼,一个人生活。

中青报: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该悄无声息地死去

单身人口的增多,也造就了更多独居青年。而且,传统意义上的集体生活,随着工作模式和用人关系的变化而渐渐淡化。毕业生离开校园以后,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独居者。当然,年轻人未必缺乏社交,但自从互联网成为社交的主渠道以后,社交活动呈现浅层化的特点。很多都市青年的线下社交犹如“快闪”,聚会结束以后很快四散各方。深度社交匮乏,亲密关系付之阙如,都是独居者面临的严酷事实。当然,以价值选择而言,没有必要赋予独居绝对的褒贬。城市是鼓励独居、兼容个体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不管是因为“社交恐惧症”,还是因为在生活习惯上无法与他人妥协,一些独居者只有在与自己相处时,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与自在,正所谓“独居一时爽,一直独居一直爽”。

很多力量都在为独居创造方便。在物质生活上,以往困扰独居人士的很多麻烦都获得了纾解途径。一个人不方便做饭有外卖,一个人打车浪费可以拼车,包括住房供给也越来越朝着适合小家庭和单身家庭居住的标准靠近。至少,上面提到的“一个人吃火锅”的尴尬已得到了有力化解,当下最网红的一种方便食品莫过于“自嗨锅”了。

中青报:那些独居的年轻人不该悄无声息地死去

物质问题容易解决,精神需求的满足却难以一蹴而就。现实中,并不是每个独居者都享受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即便是已经适应独居生活,也会在遭遇意外考验时手足无措。谁都不愿意看到危机不期而至,但当风险来临时,未雨绸缪总好过临时抱佛脚。“格子里的夜晚”孤独地死去,是极端的个例,也是在独居社会来临的时代,带有一定概率性的现象。作为个人选择,独居当然无可厚非,也不必干预;但对于社会来说,不能让所有独居者在缺乏照拂的环境中野蛮生长。我们不能避免所有遗憾的发生,但有责任在遗憾将至未至的阶段,响应有需求者的诉求。

这可能不只关乎某一个具体的方法、政策,而是融入整体社会环境的系统性策略。有人认为,年轻人主动选择独居,就应该考虑到各种后果,为可能的代价承担责任。然而,对于这个复杂而充满各种焦虑的社会而言,不应该只冷眼旁观,而忘记对年轻人应有的兜底帮助。

撰文/王钟的

责任编辑:赵明

官方通报男子持刀砸门被女孩反杀:择日公开审理 中科院研究生被杀案将宣判 此前法官身体不适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