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家庭垃圾分类的“固定流程”

日期:07-25
垃圾分类厨余垃圾

七个家庭垃圾分类的“固定流程”

钢都花园123社区的垃圾分类站

记者胡蝶摄

七个家庭垃圾分类的“固定流程”

汉阳澜菲溪岸小区居民正在使用垃圾分类一体机

七个家庭垃圾分类的“固定流程”

贺爹爹在阳台上分垃圾

七个家庭垃圾分类的“固定流程”

孙建奎正在厨房分拣垃圾

住建部日前介绍,包括武汉在内的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据资料,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18年全面启动,至今年4月底,已有17200余家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275个社区和417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覆盖人口达76.3万户近230万人,单位和居民分类覆盖率分别达33%和21.3%。

明年,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要求达到85%。面对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垃圾分类”,我们准备好了吗?昨日本报记者兵分7路,前往武汉7个中心城区,探访了不同社区的7户家庭,目睹了这些家庭在垃圾分类上所做的改变和努力,现场感受到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爱护和期盼。

青山区钢都花园熊汉安提醒客人把瓜子壳和纸巾分开放

熊汉安是武钢退休职工。上世纪90年代末,熊汉安到日本旅游,看到国外垃圾分类的做法,深感垃圾分类好处多多。看到武汉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处理,他表示“这绝对是件大好事”。

熊汉安家的客厅一角,堆放着用完的酱油瓶、酒瓶、矿泉水瓶、罐头瓶等各种空瓶,洗得干干净净,按玻璃瓶、塑料瓶、金属瓶归类放着。熊汉安说:“这些是可回收废品,积攒一段时间后扔进小区的可回收垃圾箱,或者卖掉。”

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把嗑的瓜子壳和纸巾扔一起,他会提醒他们分开放,等客人走了,他会把没有分开放的厨余垃圾和废纸、烟蒂等其他垃圾一点点挑出来分离。记者胡蝶通讯员何莹

汉阳区澜菲溪岸小区王大云给垃圾桶穿不同颜色“衣服”

 7月24日上午,65岁的王大云把家里的两袋垃圾打包系好,又立刻给空出来的垃圾桶穿上了颜色不同的“衣服”。“厨余垃圾装绿袋,其他垃圾装灰袋”,王大云说,这些垃圾袋免费,每个月,社区督导员都会给每户居民发放两卷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每卷30个,刚好用1个月。

小区里的绿色智能垃圾分类箱体式一体机格外显眼。王大云向记者演示,打开手机里的APP,扫码-开门-投放-完成,一个塑料瓶的贡献值是7分钱,1千克废纸是1.2元,超过10元就能提现,系统还会根据贡献值进行排名。“我现在的排名才三百多名,小区排名第一的‘垃圾分类达人’已经获得了422.3元了。”王大云说。见习记者胡萍通讯员张晶

洪山区中建福地星城小区孙建奎83岁老人看一眼就知是“什么垃圾”

两个月前,孙建奎还是不清楚垃圾如何分类的大龄“小白”。5月22日,小区正式实行垃圾分类,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上门讲解垃圾分类常识。

刚开始,孙建奎也因“垃圾如何分”头疼不已:常常刚把饭菜摆上桌,就开始纠结该如何处理垃圾,“吃饭5分钟,分类半小时”。

好在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解惑。现在,孙建奎不仅能熟练地分类投放,还成为指导儿女们垃圾分类的“专家”。不久前,他去女儿家吃饭,看到女儿用塑料桌布裹住剩菜碎骨就往“厨余垃圾桶”里扔,他当即阻拦:“用过的桌布属于‘其他垃圾’,可不能一起丢。”记者陶可祎通讯员刘洪凯

江汉区复兴村社区黄子莲垃圾分开装,家里不招虫

今年69岁的黄子莲说,多年前她和老伴就开始自觉地将垃圾分类,“把容易变质、变臭的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装,家里不容易招虫子。”她家厨房有两个分别套着绿色、灰色垃圾袋的垃圾桶被摆放在厨房一角。绿色袋里装着刚摘掉的青菜和果皮,灰色袋中则是丢弃的空瓶和纸巾。

该小区设置有47对干、湿垃圾桶,4对有害、可回收垃圾桶,一间环保屋和一台厨余专用垃圾袋自助领取机。

记者走进小区“环保屋”,只见这里摆放着数十个垃圾桶,其中3个厨余垃圾桶已装满,在30多度的高温天里,屋内几乎闻不到臭味。荣涛说,这里是小区湿垃圾的“中转站”,配有除臭系统,湿垃圾被存放在此,每晚再由湿垃圾转运车运走处理。记者乔驰通讯员朱素芳李军

硚口区汉江湾壹号黄天响每天下楼散步将分好的垃圾分类投放

黄天响72岁了,一个多月以前,他和老伴也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

在黄爷爷家,记者看到,客厅、厨房各摆放了一个垃圾桶。每天早上做饭时产生的垃圾及剩饭剩菜都会倒进厨房的垃圾桶内,食品包装倒进客厅的垃圾桶,喝掉的矿泉水瓶和用过的纸箱则会被黄爷爷回收起来进行再利用。现在,黄爷爷每天傍晚下楼散步时都会将分类打包好的垃圾放进分类垃圾桶。每隔一个月,黄爷爷还会将废旧电池等有毒垃圾送到社区,由社区帮忙处理。社区的工作人员还特意为黄爷爷送来一本《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读本》,帮助黄爷爷了解生活垃圾更详细的分类。记者杨蔚见习记者王静文通讯员陈洁杨程宜

武昌区黄鹂路社区刘婆婆“我家垃圾分类积分一万多了”

 7月24日,记者来到刘婆婆家。今年78岁的刘婆婆在忙着准备午饭,厨房里有一大一小两个垃圾桶。刘婆婆说,“厨余垃圾用小桶装,刚好每天都能装满,也方便每天倒”,老伴贺爹爹在阳台上将一沓叠好的硬纸壳按照大小顺序摆放得整整齐齐,“可回收垃圾放在阳台上便于整理,我们一周扔一次。”

此外,在家里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垃圾桶,用来盛放随时可能产生的其他垃圾。有空的时候,老两口会把每个房间的其他垃圾集中起来,3-5天扔一次。

“别看我们年纪大,我们的垃圾分类积分有一万多分了,”刘婆婆自豪地告诉记者,老两口已经陆续兑换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比如洗衣粉和肥皂等。见习记者冀杰实习生邓金梦

江岸区天兴花园社区徐红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食物残渣、瓜皮果屑丢入湿垃圾桶,食品包装袋、塑料袋等丢入干垃圾桶,这个习惯徐红和家人已经坚持了半年。

垃圾分类不仅局限在厨房,不同类别的可回收物在这里也有着不同的“归宿”。吃完早饭,徐红将已经喝完的塑料牛奶瓶,用自来水洗净、擦干,随后放入客厅可回收垃圾桶。每次等家中的可回收物积累到一定数量,徐红就会和丈夫一起将空瓶投放到社区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箱。“通过扫码换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居民的积极性非常高。”

事实上,从随手扔到随手分,徐红一家人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习惯的过程。

记者陈俞实习生夏小雨通讯员冯银环

86岁新中国第一代 海军老兵圆登舰梦 “军运会专线”来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