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 武汉人共同的青春

日期:07-16
武汉人汉江

渡江 武汉人共同的青春

杨余坤和他的队友们(本人供图)

渡江 武汉人共同的青春

刘望林通讯员李诚摄

渡江 武汉人共同的青春

杨晓阳(右一)翻拍的当年四兄弟合影(本人供图)

 1966年

他推着大炮渡江

并接受毛主席检阅1966年

武汉晚报讯(记者朱文秀整理)近日,88岁老人杨余坤给报社寄来了一份关于他的横渡长江生涯回忆录——26次横渡,其中包括在1966年7·16渡江节活动中和战友一起推着大炮横渡长江,并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

杨余坤是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1957年5月复员转业到武汉工作,当年就赶上了横渡长江活动。当他第一次顺利安全地横渡了长江以后,信心大增,以后每年都积极报名参加横渡长江活动,至今已经参加了26次横渡长江的活动,而记忆最为深刻的是1966年的7·16渡江。

那一年,杨余坤是武汉汽车总厂组织的炮兵方阵队长。方阵共有36门迫击炮,都用竹排单个绑紧,1人在前面拉,2人在后面推,每3人负责推拉1门炮,每3门炮组成一个小组成三角形排列前进。为了保证7·16当天顺利整齐地渡江,杨余坤带领队友们在东湖训练了半个多月,后又经过两次长江试渡。

 1966年7月16日上午9时整,武昌桥头打出3颗红色的信号弹,武汉市第11届横渡长江活动开始了。杨余坤所在的炮兵方阵也全副武装地推拉着36门迫击炮,到长江里搏击。“当游过了汉江口,向江汉关方向游去的时候,我看见一艘灰色军舰在我们方阵正前方朝我们驰近,快艇的左舷站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向我们挥手致意。当看清楚了是毛主席向我们招手时,心情激动得无以言表,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热情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幸福之中。杨余坤指挥着队伍,整齐有序地通过716艇,接受毛主席检阅。

队伍很快到达终点——滨江公园。但幸福高昂的情绪,持续萦绕在脑海中。一上岸,就有热情的观众把杨余坤团团围住。

杨余坤说,多年以后,每每回忆这一幕,总感到幸福甜蜜,浑身暖洋洋的。“2018年7月14日,当我看到武汉晚报上登载的《66-716艇复原布展完成静候渡江节》这组文章后,我一下子好像回到了52年前横渡长江,接受检阅的幸福时刻。”

杨余坤透露,虽然自己已经88岁,不能参加横渡长江的活动,但他每年夏天仍然坚持在游泳池锻炼,游泳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1年来

从不缺席渡江

越游越年轻

武汉晚报讯(记者李勇实习生蒋一涵)过去的11年间,刘望林参加了每一届的渡江节。对于他而言,在7·16这一天渡江,已经成为每年最为期盼的节日。

“越游越年轻!”这是身边人对他的评价。退休、返聘,如今在单位里,刘望林的干劲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这应该得益于我多年参加游泳运动吧。”他这样说道。

身高超过1.8米的刘望林,年轻时打过篮球排球,不过如今坚持下来的还是游泳。从2009年开始参加渡江节以来,无论是训练还是试渡,到最后的正式渡江,他几乎没有缺席过一次。

以前在室内游泳馆锻炼的他,如今只要条件允许,更爱在公开水域“折腾”,“比室内感觉更好,与大自然更亲近。”他还经常组织队伍到湖北省内周边水库游泳,也曾跑到台湾日月潭参加活动。酷爱游泳的他,即使是在外地出差,乃至国外,行李箱中总是少不了游泳装备。

在他身边也聚集着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战老兵、战斗功臣罗声国就是其中一位。有一次,一头白发的他为一位老人让座位,那位老人客气地说道,您年龄也不小,还是你坐。老罗笑着回答:“我只是‘少年白’,身体好着呢。”的确如此,在队友眼中,“老”这个字和他确实不搭。

刘望林不仅自己参与渡江,同时也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参与到这项武汉市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来。如今在他大力支持下组建的九州通方队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参加过多次渡江的。

这支队伍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选手是现役军人和退伍老兵,他们表示,自己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趁参与武汉国际渡江节之机,展示军人风采。

七旬老人

想捐出渡江照片

武汉晚报讯(记者朱文秀)在武汉7·16渡江节活动即将来临之际,家住百步亭的72岁老人杨晓阳给报社打来电话。他说,自己一直珍藏着一张自己52年前和3个弟弟一起横渡长江的照片,希望能捐出来,作为武汉渡江漫长历史的见证之一。

杨晓阳介绍,自己兄弟5个,自己是老大,1967年正值20岁,老四14岁,老五当时还不到12岁。由于家住黄石路,离江边很近,兄弟几个从小水性就很好,常常从武汉关乘轮渡到汉阳门,然后从汉阳门最高处跳进长江,再游回滨江公园。

 1967年,武汉准备举办纪念毛泽东横渡长江一周年的大型横渡活动,杨晓阳的邻居熊师傅正好是大智街办事处组建方阵的负责人之一,于是邀请杨晓阳参加渡江方阵,“我最小的弟弟也想参加,但因为年龄太小被拒绝了”。

杨晓阳清楚地记得,1967年8月1日这一天,他们兄弟4人随着方阵队伍上了解放牌大卡车,车上插着好几面红旗,锣鼓喧天,一路兴高采烈,从汉口到了武昌江边的汉阳门轮渡码头。

渡江开始后,杨晓阳见下水处人太多,便带着3个弟弟穿过长江大桥的桥身,到上游一处下了水。“那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条线路,下水后又碰到当时叫武汉测绘学院的4个女大学生,她们可能是第一次渡江,有些紧张,要求和我们一起,我答应了她们。我们一行8人,冲进从汉江流入长江的浪头,一直游向下游,最后在滨江公园起岸,圆满完成了渡江活动。”

“上岸后,组委会给我们一行进行了登记,2天后发给了我们一人一枚刻有毛主席头像的纪念像章。当时别提多开心了,别上纪念章,我们就去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纪念照。”

杨晓阳说,52年过去了,当年渡江的一幕仍然历历在目,“那是我青春最美好的记忆,遗憾的是,我们兄弟4个的纪念像章都找不到了,合影也只有自己手上的这一张还保存着,我愿意将这张照片捐出来,作为一个历史见证。”

 1976年渡江节

有只“旱鸭子”

坐着木划指挥方阵

武汉晚报讯(记者朱文秀)回忆起1976年的7·16渡江活动,今年81岁的毛国运十分激动和自豪,“当年我是汉阳县方阵的指挥,其实我到现在还是个‘旱鸭子’呢。”

家住蔡甸的毛国运说,1976年自己38岁,是当时还叫汉阳县的体委主任,1975年至1977年,他连续组织了三年的渡江方阵,“因为1976年是纪念毛主席渡江十周年的大日子,所以那一年的渡江活动至今都记得特别清楚。”

毛国运说,当时汉阳县组织了一支100人的方阵,成员基本上是县里的农民组成,渡江活动开始前,方阵在现在的汉南区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集训。毛国运至今还记得1976年7·16横渡长江的情形,“作为方阵指挥,我一个人坐在只有一名船夫的木划上,指挥着方阵成员一边游一边唱,大家唱着革命歌曲、喊着口号,气氛热烈极了。”

现在回想起来,毛国运说,其实自己当时挺危险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他还是一只在游泳池里都“狗刨”不了几下的“旱鸭子”。“我记得那天的风浪很大,特别是在游至汉江口的时候还刮起了一阵强风,如果木划翻了还是有生命危险的。”

毛国运感慨地说,那个年代的人永远充满激情,心中没有危险一说,所以当了三年的指挥却没有害怕过一次,“只想着作为指挥很自豪,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如此。”他说,1976年的《人民画报》还刊载了他们方阵的图片新闻。可惜的是,离开体育战线的毛国运在几次搬家过程中遗失了这些珍贵的资料和照片,“非常遗憾啊!这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痛”。

绿化公司岂能先“斩”后奏 入室偷来300元,慌乱中弄丢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