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高考填志愿 跟风鄙视文科是另一种非理性

日期:06-25
高考考生文科鄙视

原标题:高考填志愿,跟风鄙视文科是另一种非理性|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漫画/赵斌

▲新京报漫画/赵斌

这两天,高考成绩陆续出炉,考生正在紧张地填报志愿。这是一个让人兴奋而又充满纠结的过程,尤其一些对高校环境不熟悉的考生家长,为孩子的志愿填报会昼夜难眠,茶饭不思。而社交媒体上,各色人等都以权威面目出现,以斩钉截铁语气给考生和家长下指导棋,而一种刻意放大的声音,则是历数学文科的种种不堪,告诫考生千万不要选文科,尤其是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

鄙视和唱衰文科,当然不是今天才有,这个话题一点都不新鲜。40年前高考恢复伊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就不胫而走。而40年后的今天,舆论对文科的鄙视,则更多是基于对现实利益的考量,认为学文科将来择业面窄、收入低。

我作为一名大学文科专业的老师,拿不出太多有力证据反驳这种论调。许多人文学科专业就业门路不广、收入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事实。今天我也不想老调重弹,论述人文学科对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家长和考生,以就业市场行情为依据选择专业,一窝蜂地鄙视文科,是不是就是符合最基本的价值理性?

如果对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做一些量化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年来,就业市场信息瞬息万变,高校各专业就业形势也是变幻莫测。前些年的大热门专业,近两年已经在就业市场上亮起红牌,而一些本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专业,近年来行情持续看涨。

而且一个总体的趋势是,就业市场上这个变化周期正在加快。所以,需要广大考生和家长认真思考的是,今年参加高考入学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拣选是在4年之后,今天即使众口一词交口称赞的热门专业,4年之后会不会变得门前冷落?

如果是这样,家长和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该怎么选择?我的建议是,与其在无比的焦虑中押宝,不如尊重自己的兴趣,听从内心的呼唤。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自己做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大学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学着一个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每天都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即使毕业后有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机会等着他,这个过程也会非常煎熬。而且在一种煎熬的过程中,怎么可能学好一个专业?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当年高考时,父母和老师帮他选择了一个热门院校的理科热门专业,许多人看来,他毕业之后搞研发,前程锦绣,但他在大二时,毅然决然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考入一个985大学,学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毫无用处的文科专业。去年毕业后,他在成都做着自己选择的工作,报酬未必可观,但开心而快乐。我曾经跟他聊天,他说对自己当年大二时退学再高考,从来没有后悔过,反倒对当年第一次高考时选择志愿的短视,觉得教训深刻。

同时,我还要告诉各位家长及考生朋友的是,现在的大学本科教育,许多都在走“淡化专业、强化通识”的道路,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多学校还在努力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尊重学生入学之后的选择权利。甚至可以说,本科阶段的专业选择,其实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重要。所以,对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学得怎么样。所以,志愿填报时的过度焦虑其实大可不必。

当然,写以上这些文字,绝不是为当下文科教育辩护。相反,我觉得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应该成为各个高校文科专业的警示。高校主事者应该认真而谦卑地反思这些年来人文学科发展战略,积极因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改革与调整步伐,方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文学科的需要,也有助于消除很多家长和考生面对文科专业时的焦虑。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领毕业证拍完照就走 校长懵了:你给我颁证? 长安剑评幼儿园园长"不要村里娃":谁给她的底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