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件衣服让他被错判入狱60年!15年后真相大白,他却。。。
最近,美国CNN报道了一个让人颇为唏嘘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少年Richard Miles。
在他19岁那年,一天,Richard刚刚回到自己的小区,就发现门口警笛长鸣,直升飞机警车都来了,灯光直接扫到他的脸上,
就在Richard还在想发生啥大事的时候,
十几个警察突然一起冲向他,将他抓了起来。
就这样,Richard被带到了警局。
一头雾水的他被警察告知,附近湖畔的加油站发生一起枪击案,两名男子被击中,一人当场死亡,一人或造成终身残疾。
而警方逮捕他的原因是,现场的一位目击者称,嫌犯当时穿了一件白色T恤,刚好和Richard身上的那件很像。
于是,Richard被当做了重要嫌疑人接受调查。
一开始,Richard并不太紧张,他想着警察一定会调查清楚,发现他没有犯罪,还给他一个清白。
可慢慢的,他开始乐观不起来了,警察在调查中找到了一些现场目击者,并拿出5张嫌犯照片让目击者比对,路过那附近的只有Richard一个人穿的是白色T恤,而且他还和射手一样,都带了帽子,这让一些人认为,他是凶手。
尽管他的部分外貌特征,与一些目击者的描述并不完全相符,但警方没有太多论证,还是认为他嫌疑最大。
之后,一个更不利的检测结果表明,Richard的右手被检测出微量的枪弹痕迹,证明他曾经拿过枪。
于是,凭借着这些理由,警方认定他就是凶手。
就这样,本该上大学的Richard,非常草率地被判了刑,他被指控为谋杀罪,被判60年监禁。。。。。。。
判决令下来后,他非常绝望,
他每天都在想“我是一个无辜的人,我没有犯罪,为何会被监禁在这里?”这个想法挥之不去,快让他疯了。
在监狱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只能靠祈祷和宗教信念来支撑,
父母让他接受现实,既然被关了就好好改造,
但Richard始终坚信自己无罪,他一边在监狱里被迫接受“改造”,一边在律师的帮助下,不断搜寻证据,试图找到真相。
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偶然发现一个线索,事发后的第二年,曾有一名女子向警方透露,凶手其实另有其人。那个人是自己的前男友,她还准确地说出了枪手使用的枪支类型。
这位女士因为害怕揭发前男友而被报复,始终不肯透露姓名,警方也没有将这个信息告诉Richard和他的律师。。。。。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Richard和律师非常愤怒,在他们的不懈争取下,警方最终在13年后开始重新调查这起案件,
2009年,案情终于水落石出,之前作证的目击者推翻供词,指认Richard是凶手的证据被认为不成立,他被释放出狱。
而这时候,15年已经过去了。
被释放后,Richard已经快35岁了,可以说一无所有。
“我感到非常迷茫,我的实际年龄是34,但我的社会年龄只有19,我几乎没和这个社会打过交道,我感到非常害怕和迷茫。”
尽管被释放,但案件还在审理中,警方还没给出无罪的正式判决,也没发给他赔偿金。没有大学文凭、又没彻底清白的他,几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我不会交税、也不会找工作。外面的世界和里面太不一样了。”
但Richard没有放弃自己,
他开始重新读大学,
由于没钱,上学的学费都是找人借的,
进了大学后,他发现自己完全和社会脱节,连电脑都不会用。
但他非常勤奋地学习,每天第一个到图书馆,不断恶补知识。
在一次课程的演讲上,
他把自己的人生遭遇讲了出来,
没想到,在场所有人为他鼓掌,这让他倍受鼓舞,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讲给更多的人。
就这样又过了3年,年近40的他,终于等来了警方的最终宣判结果——无罪。
由于严重误判,德克萨斯警方给了他120万美金的补偿。
他的经历引起了媒体关注,有记者问他:得知判决结果的一刻,愤怒吗?
“是的,我非常愤怒。但如果我纠缠愤怒,我就无法超越它。”Richard说。
他拿出补偿金的一部分钱,给自己和家人买了房子。
之后又拿出一部分钱,创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专门帮助那些出狱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人,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
“他们很多人都很想重新来过,但是很多时候,没有机会。”
如今,44岁的Richard似乎已经恢复到正常生活,他有了工作,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他却表示:自己最想做的,其实是回到监狱。
由于长期误判,他的精神状况不佳,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家人们表示:“一部分的Richard其实已经死了,某种程度上说,他依然被监禁着。”
再多的补偿金,也弥补不了长期监禁对他的伤害,
尽管被判无罪,但一些人还是会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认为他是个罪犯,连同被歧视的还有他的孩子。
误判可以纠正,生活可以重建,但内心的伤痛或许永远无法弥补。
他还表示,自己很想回监狱里的另一个原因,是想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在监狱的狱友,不要放弃自己。回家,是有可能的。重新站起来,也是有可能的。
Richard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国际象棋,在监狱的时候,他经常会玩。
“我的人生就和这象棋一样,必须一直向前,向前。”
来源:这里是美国
文/方逸然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