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张神秘照片引发的惊天大案剧情可以写成连续剧!
5月24日,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南宋徐谓礼文书”在金华武义县博物馆公开展出。
徐谓礼文书共有17长卷,各卷长度不一,共计长32.2米,宽约39.5厘米。文书分为告身、敕黄、印纸三种类型,共有4万余字。
1
内容硬核的“南宋徐谓礼文书”,价值到底在哪?
徐谓礼出生于1202年,字敬之,武义县人。他从政30多年,从九品的承务郎一直做到从六品的朝散大夫,中间经历了13个官位的阶梯。
出土于武义县徐谓礼墓的徐谓礼文书,是目前国内出土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宋代纸质文书,是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重要的宋代文物,描绘出南宋官员徐谓礼一生仕宦的“形迹图”。通俗地说,徐谓礼19岁进入官场,到53岁去世,朝廷给他的一个包括任命、差遣、告假、考核等在内的完整人事档案,中间没有一个月的空缺。
“徐谓礼文书是中古时期,一个普通官员从底层一步一步走到中层,一个完整的记录,是史上最完整的南宋‘干部档案’,目前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文书,可以观察到宋代官僚制度的某些基本情况。”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说,在现在的干部体系里,对干部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徐谓礼文书让大家看到,宋代对一个地方的官员是怎么样进行考核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宋徐谓礼文书”局部
2
历经曲折终于“回家”:
从一张神秘照片追查出被盗文书,
剧情可以写成连续剧!
深埋地下800余年,又遭盗墓者盗窃、几度流转,徐谓礼文书的“回家”历经曲折。2012年,武义破获系列盗墓案,武义警方成功追回国家一级文物“南宋徐谓礼文书”在内的57件文物。
↑办案民警查看文书
2011年春节前后,武义山城笼罩在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氛里。时任县博物馆馆长的董三军却有些心绪不宁,他手里有几张前几天别人拿给他看的照片,据说文物市场上正有人在为这张照片上的东西寻找买主。
照片上是一幅铺开的卷轴,上面写着一些小小的字,记录的似乎是宋代的事情。
“如果是宋代的,哪怕是一片白纸都非常罕见,价值连城,难道这真的就是宋代的纸质文书?”董三军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他找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代历史文献专家郑嘉励。在研究过照片以后,郑嘉励认为,这件宋代文书是真品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堪称国宝。2011年3月,武义县博物馆会同警方,向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县领导高度重视,县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侦查。
据照片的来源者、收藏爱好者小吴回忆,照片是他在一次和藏友的交流中得到的,至于是谁给的,早已记不清。照片中的线索寥寥,从何下手呢?刑侦队员和董三军等人分析,文书很可能来自近几年被盗的古墓,盗墓者拍成照片寻找买家,如果找到最早拥有这张照片的人,就能找到文书的持有者。
可是,人山人海,怎么找?思来想去,专案组最后决定采用“钓鱼”方案:把长得又高又帅的民警潘冠武扮成一个喜欢古董的“富二代”,通过可以信任的中间人,到市场上去搜集信息。经过数月寻访,夺宝目标从各地文物市场缩小到永康、武义。专案组推断,作案人是武义本地人的可能性很大,各方面的线索渐渐聚集到武义履坦人程某身上。通过中间人,潘冠武与程某见了面,此后,或见面或打电话,两人接触频繁。
然而,程某又是个特别谨慎的人,到底与哪些人共同保存着文书?文书存放在什么地方?“富二代”怎么都套不出答案,警方数次扑空。专案组只好转为由民警在外围深入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另外3个嫌疑人浮出了水面。
↑盗墓者指认现场
机会终于来了。2011年12月下旬,警方获知程某等人要与一个买家验货,分别放在几处的文书也会集中保管的消息,赶紧制定了周密的抓捕方案。12月28日,统一抓捕行动展开,民警在验货地点抓获了3名犯罪嫌疑人和部分文书。经突击审查,民警又赶到存放剩余部分文书的杨某家,将他抓获。29日凌晨4时,13卷文书悉数追回。
2012年7月5日,警方又将流散到北京的另外4卷文书追回。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南宋徐谓礼文书”系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据盗墓者称,因为文书纸张完好、字迹如新,以至于一直没有人相信这是南宋旧物。因为长期无人识货,才让文书侥幸地留了下来。郑嘉励解释,这与宋代的墓室追求密闭、坚固、深埋、防腐等特点有关。
3
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环境:
助力国宝的保护与研究
2012年盗墓案被破后,文书一直保存在老博物馆的库房里。武义博物馆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展示南宋徐谓礼文书,武义县委、县政府投资近2亿元,精心打造博物馆新馆。
据馆长傅毅强介绍,他们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展出环境,专设南宋徐谓礼文书陈列厅,引进加拿大精密仪器控制温湿度,采用7台与大英博物馆相同的德国汉氏展柜展出文书原件。原件陈列室内严格控制光污染,一天24小时温度始终保持在20℃,湿度55%左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跨越800多年时光,徐谓礼文书的现世,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界细化研究宋代官制,更在当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
以史为鉴,借古人的智慧为今用。目前,全省已组织专家学者着手研究文书中承载的关于干部体系的内在机理,与当下干部体系进行对比,推进完善体制机制。随着文书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的价值将不断得到挖掘。
保护国宝,人人有责!
来源:中国搜索
责任编辑:吴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