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麻涌文联供图
11年4000多个日夜,王卫东几乎踏遍了麻涌的每一块土地,搜集、阅读尽可能多的关于麻涌的史料,逐渐成为一个“麻涌通”。
他先后共创作、出版了《发现麻涌》《东莞市麻涌镇志》《麻涌龙舟志》《麻涌全域旅游》等11部与东莞水乡麻涌有关的文史著作,还创作了《红旗漫卷》等多部文学著作,多次参与、指导文物修复,配合央视等各地媒体采访拍摄和各地领导嘉宾的调研,对麻涌人文历史的挖掘、宣传作出了不少贡献。
效仿蒲松龄,在村头设“聊斋”搜集素材
2008年,王卫东作为高级文博人才被引进麻涌。到麻涌后,他就在东太村租了个民房,建立个人工作室,开始扎根麻涌,在麻涌文史这块处女地上耕耘。为了尽快了解麻涌,融入麻涌,挖掘麻涌,王卫东学习著名作家陈残云创作名著《香飘四季》时,扎根麻涌水乡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挥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老话说,要知山中事,需问山中人。要了解麻涌,我要先成为麻涌人的朋友,跟乡亲们一起工作、生活;跟他们像亲戚一样来往,互相帮忙,不管是红事、白事都参与其中。”王卫东说,这个过程中,他对麻涌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而直观的体会和了解,也知道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
王卫东仿效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在村头设“聊斋”,与村民谈古说今收集民间故事与创作素材的做法。“聊斋”就设在王卫东工作室内,经常邀约左邻右舍、三五熟人一起喝茶聊天,收集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
4000多个日夜,不停为麻涌著书立说
通过走“亲民”路线,王卫东成为了一名“麻涌通”,被人们称为“麻涌百科全书”。在麻涌的4000多个日夜里,王卫东勤勤恳恳地为麻涌代言,先后共创作、出版了《发现麻涌》《东莞市麻涌镇志》《麻涌龙舟志》《麻涌全域旅游》等11部与东莞水乡麻涌有关的文史著作,还创作了《红旗漫卷》《粤赣烽火》《致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等文学著作。“毫不夸张地说,是东莞水乡这片沃土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给了我创作的养分,让我的创作获得了勃勃生机。”王卫东说。
“我来麻涌前,麻涌没有出版过历史类纪实性文学作品,于是《发现麻涌》成为我弥补这个空白的目标。我依旧记得,《发现麻涌》是我花了五年时间苦写而来的,凝聚了我全部心血和对麻涌的爱。”王卫东说。为了创作《发现麻涌》,在那五年里,他每到周末,村中凉棚前榕树下,总有他在那里伏案创作,不避寒暑,不避晴雨。那五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但回首过去,当时的枯寂,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弥足珍贵。在不断地挖掘和整理中,我不断得到大量珍稀史料,也使得我对这片土地愈加好奇和喜爱。”
水乡麻涌这片沃土不仅给王卫东创作灵感,也给他的文化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尤其是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开发,让他把所学所研究能够作用到实践中来,这给他的人生带来更巨大的意义。
十多年来,王卫东参与和见证了麻涌的成长。同时,也获得丰厚的馈赠:曾荣获两项国家级奖项,完成省级课题三项,《发现麻涌》喜获广东省第六届民间文艺著作奖;南梅园工作室被评文化名家工作室。(记者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