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通要素自由流动制度通道,是城乡融合关键
当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在于资源配置流动不顺畅,城乡间的国民经济循环不畅通。
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到2022年,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
首次明确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时间表,颇具现实指向: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释放增长潜力的重要抓手。而要有效利用这个双轮驱动,关键就是要抓住城乡资源配置这个“牛鼻子”,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优化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结构,提升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效率。
而首次提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就抓住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是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重大改革部署。
从过去40年发展的历程看,我国农村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农村要素配置的不断优化,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配置均得到长足的改善,由此释放出了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
比如,1978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为2.83亿人,到2016年则为2.16亿人,规模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但不变价的农业增加值,则从1978年的927.8亿元上升到6.3万亿元。2016年,我国5.4天内所生产的农业增加值,相当于1978年全年。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配置的转移,非但没有降低农业产出,反而明显提升了农业的产出效率。
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仍然要在城乡要素的配置上做文章。事实上,当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也在于资源配置流动不顺畅,城乡间的国民经济循环不畅通。
例如,在资本进入农村的发展方面,舆论还有不同看法;在农村宅基地改革上,还未有重大突破。这些因素,使得在过去较长时期内,资源要素呈现出单边流出农村的情况。
这使农村发展动力受到影响,农村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来,难以有效享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红利,同时也制约了工业化进程中相关产能的消化。
比如,如果我国农村土坯房能够改造成为钢架式结构,将消化大量的粗钢产能,缓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有测算表明,如果每年全国新建和改造500万幢(套),则可以消化4500万吨钢材。
因此,我们要抓住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这个牛鼻子,打破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并且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的新格局。
这就要求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城乡间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用市场化的方式提升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释放新的增长动能。
比如,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农村土地的相关改革进程。在这个基础上,辅之以政策性引导,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由此形成农村发展新态势。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