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理专家:吴谢宇或具有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了一则悬赏通告。通告称,2月14日情人节,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警方对吴谢宇的悬赏通告,就贴在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的大门口。
时过3年,“北大学子弑母案”随着嫌疑人吴谢宇的“消失”一度陷入停滞。2019年4月21日晚,直到吴谢宇出现在重庆江北机场,被机场公安民警抓获。近一周来,“吴谢宇逃亡3年终落网、目前被羁押于福州市第一看守所”等消息在福州一中各种内部群里传播开来。
4月29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一名付姓语文老师与吴谢宇母亲谢天琴曾是福州铁路中学(2003年该校更名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的同事,也同为福建莆田老乡。付老师表示,吴谢宇高三时,自己曾受谢天琴委托为吴谢宇辅导作文。据了解,付老师讲课时说得不投合时便会被吴谢宇反唇相讥。付老师曾评价吴谢宇:“很聪明,但太自负,会因自负而难成大器。”最终放弃对其辅导。
对此,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福建省妇联婚姻家庭指导中心顾问、福州市青少年心灵成长服务中心主任詹锦华认为,吴谢宇的反唇相讥行为或许是他在生活中常被反唇相讥的应对模式,同时也可能是潜在自负又自卑的心态。
詹锦华从事心理研究工作已20年之久,3年前“北大学子弑母案”发生时就开始关注该案件,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他猜测吴谢宇具有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他告诉记者:“案件的发生是非常悲哀的。21世纪弘扬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达到四点——学会感恩、身心健康、拥有快乐的能力、有为社会服务的一技之长。而在吴谢宇案例中,这四点俨然没有到位。”
在弑母之前,吴谢宇是母亲的骄傲: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福州一中,高分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他开朗、热情而自律,计划去美国深造,许多同学称其为完美的“大神”。
“毫不释放天性的童年,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拔苗助长’。在孩子最应该释放天性的时候,不要刻意打压他们真实的想法。”詹锦华回顾一个曾发生在福建南平的类似案例,一名在父母的“高压训练”下学钢琴的孩子,在五年级时对父母产生极大的逆反情绪,在交谈中詹锦华了解到孩子的心声:“我最恨妈妈。所有的小孩都是做完作业晚上9点睡觉,而我是弹完钢琴到9点还要做作业,当我在弹钢琴时只好看着别人在外面玩。”詹锦华发现,这名孩子尽管在同龄孩子中表现优秀,却正在以失去童年快乐的方式来获得其他方面的成长,加上亲子关系紧张,不快乐的童年很可能导致孩子长成“一棵畸形的苗”。
在詹锦华看来,“北大学子弑母案”特殊性在于,作案更久、作案更周密。“从心理学上看,他们的行为能力就像不会成长的‘巨婴’,智商和情商并没有同步成长。往往这些人从童年里没有获得幸福感,认为必须抹掉些东西才能获得快乐,想通过一场‘革命’进入崭新的世界。把父母看作自己成长的‘绊脚石’,他们总想搬掉这块‘绊脚石’,继续走自己的路,但这种方式是极其错误、极端的。”
据吴谢宇高中同学说,吴谢宇平时非常压抑自己,几乎所有事都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詹锦华认为,吴母一直以吴谢宇为荣,孩子是有一定负担的。2010年,吴谢宇父亲离世,原生家庭的变故也对他心境产生了影响。当时,16岁的吴谢宇扮演起安慰母亲的角色,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坚强。
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还以母亲名义贷款……詹锦华分析,来自生活的创伤,让吴谢宇的多重人格更为扭曲,没有外露的内心其实是悲哀的心理,甚至把所有的不快乐都投射在自己的母亲身上。詹锦华说,青少年没有社会经验,他所在的小家庭就是社会,如此便可能在家庭里施展报复行为。
吴谢宇原本的光明前途,与逃亡重庆两年多在酒吧兼职,前后的反差令人难以置信。詹锦华分析,对作案动机避而不谈,恰恰是吴谢宇最痛的软肋,悲哀感、耻辱心促使他从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回避,也存在不希望别人效仿其行为的心理可能。
詹锦华认为,“北大学子弑母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心理研究表明,“教育是一项要让人幸福的工程,父母做到真正的陪伴,让孩子保持幸福感。”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詹锦华表示,家的概念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孩子6岁之前,即便在孩子诞生的24小时,许多妇幼医院也会做到母婴同室,哪怕婴儿在恒温箱也要放在妈妈身边,这是母爱的激发点。
在孩子青春期,应努力教育其调整情绪,提高抗挫
能力,发展其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