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云岗古寺
图片均由东莞时报记者陈栋摄
云岗古寺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排镇埔心村,包括云岗古寺和洪圣宫两座相邻的古建筑。洪圣宫的第一进和第二进有门与云岗社学相通。古寺纳儒释道于一体,是东莞唯一一座具有明、清重修题记的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里曾是宗教场所,香火鼎盛,信众遍及珠三角;这里曾经是学社,石排乃至东莞诸多先贤才俊出自这里,但至今,这两处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隐藏在这里,等着我们管中窥豹,寻找一抹时光慰藉。
壹
当我们的车进入石排太和路时,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云岗古寺。和很多珠三角古建筑一样,采用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红砂岩石作墙裙、门框、立柱及柱础,青砖砌筑墙体。
太和路,历来是石排的商贸中心区,车水马龙,市井气息浓郁。据说,这里以前叫“上市”,是石排的“十里长街”。据介绍,清末民初,这里曾酒肆茶楼林立,繁华异常。长街入古寺处有一牌坊,牌坊到古寺是一条青砖地板,古寺正门前有一处放生池,旁边还有个戏台,香火鼎盛,辉煌一时。繁盛时期的云岗古寺估计有两万多平方米。
当我们绕墙而进时,眼前又别有一番洞天。这里古树参天,微风透露树叶,娑婆有声,光影落地跳动迷人,此外,鸟语与檀香氤氲,营造出一个清幽典雅的清凉世界。
走进云岗古寺,我们发现,这是一座三开间三进四合院落式布局的古建,首进门廊设两塾台,门枕石雕刻装饰精美,梁架柁墩装饰麒麟、鱼龙等雕刻,额枋下雕刻有“大清雍正二年岁次甲辰九月吉旦合乡众信鼎建”字样;第二进额枋下雕刻了“大明弘治十六年岁次癸亥昭阳季冬谷旦合乡信士重建”的字样;三进额枋下写有“大清顺治十一年岁次甲午十二月初八吉旦合乡信士重建”的字样。
这些简单的文字结绳记事般,点明了古寺千百年来所经历的兴衰变迁。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专家组考察时,根据寺庙的布局、样式,推断其可能是宋朝的建筑。据当地老人说,寺庙前曾立着三块石碑,其中一块写有古寺的由来和历史,可惜石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了。
“可惜”只是时间留给后人凭吊的一个感情基调,“神秘”才是历史真正的魅力,让后来者通过考证或猜测,去穿越时光,延伸更多故事。
贰
云岗古寺充分体现了中国寺庙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文化形态,也体现了我国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古寺本体建筑代表佛教,供奉佛教诸佛。二进天王殿,供奉着“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弥勒佛。与弥勒佛的笑容满面不同,左右两厢立着护世四大天王,个个威猛凶悍。第三进正殿,正中供奉着佛教创始人佛祖释迦牟尼。其两旁的墙壁上是十八罗汉像。两厢的耳房,分别供奉着普贤和文殊。偏殿则分别供奉西天历代祖师神位和地藏、观音。
古寺一旁的洪圣宫代表道教,供奉海神广利洪圣大王。洪圣宫和云岗古寺的建筑结构、风格类似,但在装饰上要简朴、内敛一些,以青色、灰色为环境主色,显得素静、清雅。廊檐大量使用本地红石,让人内心生出一种温暖感。正殿门口楹联:“洪名远扬南粤大地,圣德长留众生心田”,强调洪圣大王是南粤大神;大门口楹联:“南海波涛静,云岗雨露声”,表达了当地百姓寄望洪圣庇佑,祈求南方海洋风平浪静、云岗乡风调雨顺的一种心愿。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是“洪圣宫诞”日,燕窝村、中坑村、埔心村等地村民都会前来拜祭,香火鼎盛。据一位80多岁的村民介绍,他儿时的“洪圣宫诞”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吃的蔗渣庙里都能烧两三天,由此可见近代历史上,洪圣大王受百姓尊奉的程度。该民俗活动地方风情浓郁,已成为东江沿岸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古寺最右原是文昌庙,供奉孔子,代表的是儒家。这里曾租给私人做食堂,2004年的一场大火,让文昌庙就此毁于一旦。
叁
云岗古寺所处的地方解放前称为云岗乡,因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及新中国成立初的一段时间做过学校,所以又叫云岗社学。据记载,湘军名将王德榜,曾追随左宗棠开垦新疆,又在中法战争中,与冯子材一起打赢了那场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成为民族英雄。《石排史抄》有记载,云岗社学是王德榜所建。《东莞县志》关于王德榜中提到:光绪七年(1881年),王德榜奉命赴云南就职,途经石排,因此回乡祭祖修坟,招募一批乡中子弟入其部下,并建立云岗社学,教贫困子弟读书识字。据说,石排塘尾村多出秀才、举人,云岗社学的历任校长都是塘尾人。
新中国成立后,云岗社学曾一度恢复为学校,接纳埔心、李家坊、谷吓、中坑、横山等附近村落的孩童。1950年,学校有300人上下,一直到改革开放,各村建了小学,云岗古寺才停止办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寺一度成为工厂宿舍。90年代,陷入荒芜境地。
2004年,云岗古寺与埔心村的其他古建筑一起,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云岗古寺、洪圣宫等也先后得到重修。经各方努力,古寺还原了历史旧貌,焕发出新的光彩。2012年,又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寺庙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广州、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的信众前来朝拜。每年,云岗古寺都举行几次盛大的法会,其中以10月份的水陆法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香客最多。
(东莞时报记者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