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朱国超主任正在抢救多脏器衰竭病人
安静的病房里,听见的只有仪器规律的提示音。
命悬一线的患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维系着生的希望。
“人类和死神时刻进行着殊死搏斗,我们致力打造最有温度的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希望能给患者更多的关怀与爱。”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向记者透露,多年来科室一直倡导人文医护,对于危急重症和重大手术的病人,成立24小时专人医护团队,一对一密切监测病人变化,精准治疗促其获得最佳的预后。科室年接诊病人千余人,对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重大手术病人的抢救、监护、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业界和患友的一致好评。
从呼吸衰竭到成功脱管
240小时特护创造生命奇迹
“多亏了市六医院的紧急施救,丈夫才能重获新生。”时隔1个月,家住融科天城的王女士再次回忆起丈夫力闯数关成功脱险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2月25日凌晨3点半,王女士起来上卫生间时,突然发现丈夫李先生没有了往日如雷般的鼾声,她凑近打拍丈夫发现,他没有任何反应,吓得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8分钟后,120光华路站医护人员迅速上门,3点56分,将李先生送到了武汉市第六医院急诊科。
ICU主任朱国超接到医院电话后,当即从家中赶来参与抢救。当班的廖铁医生迅速给李先生进行了气管插管,正在插管时,他突然心脏骤停,命悬一线。危急关头,医护人员一边紧急心肺复苏,一边气管插管,很快,李先生就恢复了心跳。朱国超下达指示:给与24小时特护治疗。
经过亚低温、呼吸支持、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联合康复科和心肺康复等综合治疗后,第10天李先生逐渐从昏迷中清醒过来。体重超过200斤,又不愿活动,肺功能极差,让病人顺利脱离呼吸机成了摆在医生面前的新难题。
一步一步来!先带着呼吸机在床上运动,脱离呼吸机后带着气切导管下床活动,管床医生廖铁、李瑞雪,护士张聪每天都会扶着他下床转圈,监督他吹气球,锻炼肺功能。每次扶着他下床运动时,医护团队都要使尽全力:廖铁在背后撑着,李瑞雪和张聪左右搀扶。每天围着病区转圈十余次,起初李先生的内心非常抗拒。面对医护人员一次次的鼓励,李先生渐渐开始配合。5天后,李先生成功拔管。
廖铁向记者透露,像李先生这样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疗难度相当大,需要多学科联合干预治疗。同时,医护人员24小时不离床边,实时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床边洗头每天4次口腔护理
ICU里更需“人文关怀”
“ICU里全是急危重症病人,除了每天一次的探视外,基本与外界隔离,患友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呵护与关怀。”ICU病区护士长周亚敏说,护士们定期会给病人进行床边洗头,每天为病人进行4次口腔护理,有创操作均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保证一次性成功率100%,有效减少病人的不适感。此外,科室还为患友策划生日会、为语言交流障碍者提供语言交流卡、帮家属拍摄病人在ICU里面的微视频、为特需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指导更换鼻饲管、胃管、尿管和压疮换药等家庭护理。
“想呕吐”“想喝水”“想小便”“想见家人”“想吸痰”……记者看到,在语言交流卡上,印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标和文字。其中,“想见家人”是患者点击率最高的。朱国超表示,“患者希望的,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