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原生家庭毁掉的女孩,不止一个“苏明玉”
在很多非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分给每个孩子的爱并不均等,甚至相差悬殊。数据显示,在有“重男轻女”陋习传统的中国,像苏家这样的原生家庭可能不在少数,有着明玉一样童年隐痛和委屈的中国女孩也很多。
热播电视剧《都挺好》刚刚迎来大结局,编剧直击了中国家庭中重男轻女、多子女资源分配不均、生活观差异等问题,抓住了很多人对原生家庭的痛点。
剧中苏家三兄妹,因为母亲重男轻女,两个哥哥几乎占去了家里所有的资源,小女儿明玉在年少时吃得没有哥哥们好还要包揽家务,母亲为了省钱更是苛刻地压缩明玉的教育资源,原生家庭带给明玉的伤害后来深深影响着她的生活。
▲剧情:明玉中学时,跟父母和两个哥哥同桌吃饭。妈妈心疼两个儿子,给他们一人夹了一个鸡腿,然而并没有她的一份。(图源/视频截图)
在很多非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分给每个孩子的爱并不均等,甚至相差悬殊。数据就显示,在有“重男轻女”陋习传统的中国,像苏家这样的原生家庭可能不在少数,有着明玉一样童年隐痛和委屈的中国女孩也很多。
原生家庭的性别偏见从出生开始
性别比,是指每100名活产女婴对应的活产男婴数。国际上公认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下,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区间通常为103到107。
而中国从197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在1980年开始进一步严格生育调节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以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开始偏高并持续上升从1982年的108.5上升到2005年前后的最高值118.6。
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还不能充分说明中国一些家庭存在的“男孩偏好”,那分胎次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则体现的更为直观。据统计,1982年至2015年间,全国分胎次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随胎次增加而提高。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3.5,第一胎和第二胎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向正常区间靠拢,但第三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达到148.5。
一些家庭的“男孩偏好”直接或间接推高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某些省份。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份仅有7个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而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区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119.0-122.9)。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随着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下降,2017年已降至111.9,但中国仍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原生家庭这种出生前就有的性别偏见,不仅导致目前中国男多女少的“婚姻挤压”状况持续,还可能造成对女性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的破坏。
代际传递下来的性别观念:“女孩就该多干家务”
对于那些在“男孩偏好”家庭出生的女孩来说,受到的委屈可能从她们可以拿起扫帚就开始。有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家庭中女孩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高于男孩,她们从小就会被分配更多的家务劳动。
在该研究调查的1903名10-15岁双亲家庭儿童中,女孩做家务的平均时间为每周4.08小时,远高于男孩的2.91小时。而在农村,子女每周做家务的时间还要比城市家庭平均多出半小时左右。
研究指出,一般双职工家庭比单职工家庭夫妻在家务分配上更均衡,因此能促进女孩家务劳动减负。但中国家庭调查的结果并不这样,女孩的平均家务时间并没有显著变化。研究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双职工家庭中父亲并没有多分担外出工作母亲的家务负担,另一方面女孩更容易成为母亲因外出工作家务时间锐减时的替补。
为什么女孩更容易成为父母工作繁忙时的家务替补?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律”理论认为,模仿是社会学习重要形式。孩子非常善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原生家庭中的性别意识会被子女们所接收,家中的女孩往往会模仿母亲承担更多家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天平均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女性为126分钟,男性为45分钟;居民家务劳动参与率男性为40.4%,女性为75.6%。
那些年里“消失”的几十万女大学生
《都挺好》电视剧中有一幕,母亲为了儿子出国、买房宁愿卖老房,也不愿意支持女儿读清华,还对女儿说“你以后还要嫁人,我们只负责养你到十八岁”。数据显示,有这样观念的原生家庭在过去的中国不在少数。
除了被繁重家务所束缚,“男孩偏好”原生家庭中的女孩还很有可能会丧失接受良好教育和享受童年的机会,即使有像“明玉”一样冲出来的女孩,但更多人要过早出来工作自食其力。
我国法律规定的就业年龄为16岁,根据数据显示,2000年16-17岁女童劳动参与率42%,农村甚至达到56%,女性要高于男性。2000年以来16-17岁儿童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且男性和女性差异发生了逆转,2015年全国16-17岁女童劳动参与率为11%,这和此年龄段女性在校率相呼应。
如果16-17岁儿童劳动参与率还看不出受教育机会在性别之间的差异,追溯历史数据会发现,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通高校中女大学生的占比都偏低。
以1978年、1988年和1998年三个时间点计算,若以女大学生占比50%为均衡状态,则这三个年份女大学生人数与均衡状态的差额分别约为22万人、34万人和40万人,女大学生占比分别为24.1%、33.4%和38.3%。虽然这期间女大学生占比不断提升,但因为高校扩招差额值也在扩大。
进入新世纪以后,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占比迅速提升,并在2009年前后首次超过男大学生。到2017年,所有学历阶段除了博士,男女生比均处于均衡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女孩因为原生家庭曾经的种种纠葛而改变命运?
作者:汤子帅实习生 王子薇新媒体设计 许骁校对李世辉
参考资料:
1、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寒暑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李春玲。 “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J]。 妇女研究论丛, 2016(2):33-39。
3、教育部历年教育统计公报
4、Hu, Yang。 Genderand Children‘s Housework Time in China: Examining Behavior Modeling inContext[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5, 77(5):1126-1143。
5、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为什么女孩要做更多家务?——家务分配模式的代际传递。http://www.isss.pku.edu.cn/cfps/xzyj/wxzsm/1296029.htm
6、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 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17 年
7、马乐娟。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婚姻后果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