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树锽 受访者供图
“科研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林树锽是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大一接触科研至今,分别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第三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14.137分。
因“太聪明”
差点与科研失之交臂
在医科院校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调侃自己:“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胜高考;专业选得妙,每天半夜不睡觉。”考试月,学生各种关于复习的段子在朋友圈流传,“笑果”和“效果”成正比。广东医科大学林树锽同学被同学们打趣是一个“假医学生”,别人认真上课的时候他在实验室“不务正业”;别人冲刺复习的时候,他在跟论文“较真”。他是国家励志奖学金、特别奖学金获得者,分别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第三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14.137分,如此高质量的SCI论文,很多学生望其项背。
“第一次看到林树锽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也正是因为他的这股‘聪明’,让我不想把他纳入自己的团队。”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平台计算生物实验室黄遵楠教授笑谈道,“科研就是把冷板凳坐热,树锽很聪明,但是不确定他能静下心来搞科研。”也正是这个不确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原来这个“聪明”的学生是个有着完美主义情结的“强迫症”。
科研很枯燥
却令他沉迷
林树锽对科研有一种“死磕”精神。2016年,他加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科研平台计算生物实验室黄遵楠教授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课题组,系统学习了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科研内容。每次面对即将投稿的论文,林树锽都要在手上继续停留许多天。“写文章也好,做科研也好,先说服自己,再说服别人。”原来,他总感觉文章还可继续完善。“每篇文章实际都有局限和缺点,但不能抱着疑惑递交上去”。林树锽深知,能在黄遵楠教授团队中做科研是件幸运的事情。“黄教授对本科生非常好,不仅指导学生学习,还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林树锽现担任循证医学研究小组学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方法学与医学统计学及其在分子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谈及为何要选择做科研,这个沉稳的大男孩说,科研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你要不停了解相关领域资讯,留意全世界相关领域专家目前在做的事情,还要有产出,要把科研当作生活重要的一部分,科研对课堂外的学习作了很好的补充。科研很枯燥,却令他沉迷。除了学习之外的时间,周末和寒暑假林树锽要么泡在实验室,要么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每年暑假,他回家待的时长短则三天,长则一周,寒假也等到腊月二十八再返乡。
多项科研成果发表
多个项目在研究
正因对科研的着迷,林树锽多项科研成果得到发表。他在2017年6月参与项目《白细胞介素-7受体α链(IL7RA)基因变异可增加白种人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感性:基于9734例病例和10436例对照》获得第14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他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其精进算法论文(第一作者)正在医学统计学一区期刊接受评审……
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林树锽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参与省级创新训练项目2项。目前,带领团队有多项国家级、省级项目在研。
做科研要早规划
要沉得住气
林树锽从未觉得自己是“学霸”。谈及为何沉迷科研,他说,一方面,步入大学,大家都拥有同一平台,站在同一起跑线,区分度不明显,要想实现弯道超车,一定要专注学习;另一方面,从内心来说,自身对医学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十分感兴趣,加之老师的鞭策,便可心无旁骛地学习。
林树锽计划继续深造,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建议,若师弟师妹对科研感兴趣,首先应在大一暑假做出决定,不能等到面临考研或就业选择的大三和大四才决定。其次,要跟对老师,因每个团队的运作方式不一样,不妨多去看看每个课题组的研究项目,多看多比较,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坚持下来。最后,要沉得住气,科研是长期过程,如果想要有一定产出,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文章,至少一年半时间。
什么是SCI?
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记者 张理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