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之城频现“好人接力”,平凡大爱彰显“城市温度”
▲梁靖和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合影
▲志愿者陪同小郭准备进行采集
上月,东莞两名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周内先后成功捐献骨髓。2月21日,东莞企业员工郭立远的造血干细胞给国外友人带去希望的“生命种子”,郭立远成为全省第15个涉外捐献造血干细胞者。四天后,东莞“95后”民办教师梁靖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给一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两人先后开启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是怎样的动力在支撑着他们,他们的爱心之举又将如何提升“城市温度”?
▲友善东莞,让城市更温暖
“人从事善举的行为,受到社会行为结构与文化结构影响。城市的包容和道德力量会为个人捐献提供动力支撑,而这两个案例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这背后与东莞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文明创建,尤其在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方面的努力有必然联系。
事实上,东莞外来务工人员一周内先后两次捐赠骨髓也并不罕见。记者从东莞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东莞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47例,捐献数量在全省地级市居首位。值得关注的是,在捐献者中有近九成捐献者为外地来莞工作生活的市民。
▲2017年1月8日,广东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东莞)现场交流活动在东莞电视台举行,图为广东好人集体亮相 记者 郑家雄 摄
▲2012年7月7日,外国友人跟着师傅学舞麒麟 记者 郑琳东 摄
“近年来,东莞大力倡导与人友善、与社会友善、与自然友善的价值观,来塑造友善包容的城市品格。”东莞市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东莞掀起全民共建“友善之城”的热潮,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崇尚友善、人人践行友善的良好新风尚;另一方面在物质关怀上,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民生大礼包。仅以随迁子女积分入学为例,2018年全市共招收15.58万名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比上年增129%。
▲2000年12月,东莞在全国率先推行农(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农民男性满60岁、女性满55岁后可享受农民养老金 记者 张洪波 摄
▲东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图为蓝天白云下的行政中心广场全景 记者 郑志波 摄
“城市的温度是底色,而在其中发光的个人也将反过来为城市增光添彩。”张志安说,东莞将“友善”作为社会治理的关键词是对原有“包容”文化特质的提升。“友善之城”建设将更好提升东莞城市温度,发动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文明果实,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当中。
文/记者 王慧 欧雅琴 陈香国 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