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省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完成29个城市黑臭水体消除任务,海口美舍河、鸭尾溪、大同沟治理进入生态环境部光荣榜。全省湿地保护修复进展顺利,海口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海口有373个水体,湖塘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错,“水城”美誉名副其实。近年来,海口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江河湖水质优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稳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格局,努力实现畅通城市水脉,让良好水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本报记者龙易强
构建相互连通的生态水网
近年来,海口通过顶层设计,将河道与河道、水库与水库连通起来,构建相互连通的生态水网体系,完善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目前,我市水系连通工程包含永庄水库—秀英沟连通、松涛黄竹分干渠—羊山水库连通、灵山干渠—芙蓉河连通等5个水系连通工程子项,河湖连通长度70.75千米,工程总投资约12亿。
为深入贯彻省两会要求,我市水系连通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畅通、环境优美”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解决海口地区河湖淤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河湖连通不畅等问题,同时保障区域防洪排涝安全、改善水环境以及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廊道,做活海口水文章。
用系统思维引领生态治水
穿城而过的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吸引珍稀动植物持续回归的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重现老海口“地标”色彩的三角池公园……目前,海口市纳入国家考核的21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昔日困扰海口市民的黑臭水体,蜕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空间。
近年来,海口通过用系统思维引领生态治水,在改善水环境、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综合协调统筹,将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景观营造、业态培育与治水有机结合,构建水岸融合、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廊道,把最好的空间还给百姓,让以往的水体生态负资产变成城市新名片。
运用平台智慧治水管水
“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海口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在水体治理过程中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巧妙运用平台智慧治水管水,扎实巩固治水成果,不断提升水体治理管理水平和品质。
全市373个水体监测情况、各级河湖长工作动态、12345热线投诉件处理等情况在海口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均可集中呈现、一“屏”尽览。在这个平台上,海口通过探索“信息多头收集、信息互通共享、问题处理联动、监督管理高效”的智慧治水管水模式,一发现问题,将由河长牵头、各相关部门快速联动、专人落实解决,3个小时内便可解决市民投诉的水体问题,河湖长制与智慧平台的相互融合,达到了1+1>2的效果。
2018年7月,海口建立“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采取“3+1”模式,将全市水体实施全覆盖,实现动态化管理。其中“3”代表海南河湖长管理信息系统App、12345+河湖长制、海口市三防管理平台,实时显示各类信息;“1”指水体微信工作群,相关负责人可在工作群中及时处理水体问题。同时,平台已经建立高规格的联动机制,把各区政府、组织部、宣传部、水务、环保等32个部门列为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任务分工,各司其职,为海口水体治理成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