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轻人怕催婚,解药不在父母手中
春节将至,有些人却高兴不起来。那些在职场上饱尝酸甜苦辣的年轻人们,正在为即将来临的催婚风暴而感到忐忑不安。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具有“催婚焦虑”,不少受访者表示这种“催婚焦虑”主要来自于面对父母、亲戚、朋友关于婚姻问题逼问的压力。尽管我们都知道,这里头也不乏关怀性质的问候。
不是不想结婚,可能是结不了?
催婚为什么让人头疼?原因很简单,婚是“催”不出来的。如果被催婚的对象压根没有结婚的打算,催婚就成了对个人自由的粗暴干涉。既然如此,断然拒绝不就终结了这个话题?
只是,长辈并没有认识到,或许不是年轻人们不想结婚,而是“结不了婚”。
著名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的社会观察类畅销名作《低欲望社会》被引入国内后,“低欲望社会”立刻成为舆论场上的热门概念。作者在书中指出,日本新一代年轻人正变得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更没有结婚的欲望。在日本的一项调查数据里显示,2015年50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23.4%,女性比例约为14.1%,创下历史新高。日本,在通向“单身大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种现象的成因也不难理解。在成熟的商业社会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已经让人们精疲力尽,结婚生育的成本又难以承受,不如放弃多余的“欲望”,做一个佛系青年/中年。
“低欲望社会”的走红不足为奇,因为上述情况对中国年轻人而言,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智联招聘2017年发布的《2017中国职场人情感现状大调查》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男、女白领的感情满意度最高,而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男、女白领对感情的满意度最低。很明显,在中国年轻人看来,在没有牢靠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谈感情,无疑是奢侈的。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苦恼、为孩子寻觅入学机会的痛苦、“丧偶式”教育方式的弊端……一系列现实问题足以让年轻人在婚姻成本面前望而却步。
不结婚?“低欲望”可能只是一种幻象
有意思的是,我们有理由因为缺乏物质条件拒绝婚姻,但是反过来说,单身未必能改善个人的经济状况。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课题组在2017年公布的80后上海常住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同年龄阶段已婚人士的收入高于未婚人士。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也显示,结婚可能是单身人士增加收入的最好方式。这份报告还指出,已婚男性工作效率和能力要高于未婚男性,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妻子可以分担生活中的负担。同时,已婚男性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得到老板的信任。
这无疑是一个悖论。当然,个体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应该认识到,婚姻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说回大前研一的理论,所谓“低欲望”,不止反映在两性关系,更是一种连锁反应: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消费萎缩……一句话,缺少婚姻,也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这并非危言耸听。更何况,“低欲望社会”理论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社会。别忘了,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与辽阔的地域。如果将生活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白领生活状况套用在全中国年轻人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一个更严酷的事实是,中国农村剩男与家庭贫穷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华每日电讯在2016年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农村剩男现象已成为当下中国农村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已经不仅是个体危机、家庭问题,而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对广大农村剩男来说,“低欲望”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从日本到中国,催婚正在自相矛盾化
催婚,可不是中国大爷大妈们的“土味”专利。拿代表日本流行文化的日剧来说,催婚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主题。值得玩味的是,数年前的热门剧《不能结婚的男人》《女人四十》《倒数第二次恋爱》还对单身抱有比较中立的态度,剧中的主角也能理直气壮地表明他们选择单身的好处,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日本当红偶像,在中国也拥有无数拥趸的新垣结衣,屡屡扮演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女的loser,一时之间成为粉丝们的笑谈。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迎合了日本观众的焦虑心理。于是,她在《逃避虽可耻但有用》里安心做起了洗手做羹汤、打扫大房子的家庭主妇,还期望通过契约婚姻换来安稳的下半生。要知道,在近三十年前的《东京爱情故事》里,赤名莉香可是一位工作能力强、敢爱敢恨的独立女性。
在《我选择了不结婚》里,口口声声说着不想结婚的女主角一心向往着结婚。《温室里的加穗子》通过女主角之口大声疾呼:“你要认清自己在婚姻和家庭中的义务!”2017年播出的《成人高校》,堪称日本“催婚剧”中的巅峰之作。在剧中,面临少子化难题的日本政府通过一条法案:30岁以上没有性经验的男女,均有义务回到高中重新学习。
剧情当然只是个噱头,主创的用意仍然是探讨恋爱、结婚之道。但是,剧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却无法被掩藏。成人高校中的教师声称,“我们只是负责指导成年男女之间的交往,并不强求你们结婚或生育”可是,不结婚或者生育,又怎么能真正解决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呢?说到底,这也是主创价值观撕裂的体现。既希望男女主角尽快开花结果,又期待他们能尊重真爱的重要性,谈何容易?这也正是日本社会在试图振兴经济的过程中遭遇的难处:如何在尊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前提下,鼓励年轻人进入婚姻殿堂?
对中国家庭而言,“催婚”问题可能会变得更为复杂。1月26日,中国青年网联合珍爱网发布了《2018年度单身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在受访者中,72.15%要求伴侣月收入5000元以上、43.5%则要求伴侣月收入12000以上。如今,物质方面的“门当户对”不仅不再是无法启齿的话题,而且日渐成为舆论颇为肯定的择偶条件。一方面忙不迭地“催婚”,另一方面又在婚恋中设置诸多条条框框式的限制,这当然也是一种自相矛盾。某些地区的天价彩礼、遗风陋习,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障碍。
2018年,一部名唤《娘道》的电视剧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意思的是,该剧被不少评论认定为宣扬妇德和三从四德,是封建糟粕沉渣泛起。但是,它的收视率并不差。根据主要播放平台北京卫视的数据统计,《娘道》的主要收视群体是中老年大妈大爷。
平心而论,给一部电视剧扣上宣扬封建糟粕的大帽子,并不合适。围绕着此剧的风波,实质上是两种立场的对抗——对子女的关心和对自由的向往。试想,一位正在被催婚的年轻人看到电视剧女主角一心要为丈夫生孩子的情景,怎能不火冒三丈?所谓“娘道”,也就是身为女子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可是,谁又能说,这个世界上的人生道路只能有一条呢?或许,比起日本社会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确立婚恋问题上的价值多元化。
催婚还是不催婚?这是一个问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辩论上的发言颇具启发意义。这位至今没有子嗣的政治家说道:“是否结婚或生子应该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更重要的是,“但是,我们要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或许,比起催促年轻人尽快找个对象,解决终身大事,这是更实际、也更有效的举措。
李勤余:媒体人,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