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卸甲 余威犹在

日期:12-25
炮台珠江长洲

清代的广州城,北依群山,南临珠江,以一道狭长的珠江水道与大海相连。1757年,广州成为“一口通商地”。为保卫广州城免受走私商船和外来侵略者滋扰,清政府修筑了城防、江防、海防三类炮台,其中沿着珠江两岸修筑的炮台被称为“江防炮台”。

如今,有些炮台仍散落在广州黄埔、番禺的密林中。百年时光逝去,曾经英姿勃发的铁甲炮身,早已不见踪影。只有炮台上那深深的坑道和炮火之下的残垣断壁,提醒着我们那段烽火岁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穗石炮台:

古老炮台藏身大学城或未打响便已“退休”

翻开广州地图,可以看到从珠江虎门口入广州的河道,在长洲岛前被分为南北两路,直到广州城南的白鹅潭才汇合。长洲岛一带江北有黄埔的牛山、鱼珠山,江南为番禺的沙路。据史料记载,因南路河道较北路深且宽,随着贸易发展,南路河道渐渐繁忙起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在南路河道布防。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沙路以西、南岸的新造和北岸的穗石建筑了炮台。

近两个世纪过去了,穗石炮台仍然屹立。让人惊讶的是,它竟然就在离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区东门不到300米的地方。这里原来是穗石村北约马展岗的东北麓。在种满中草药的花园旁,15座土褐色的砖石墩有点突兀地伫立在一片茵茵绿草间,构成一道圆弧形的防线。

穗石炮台坐西向东,面朝珠江,已荒废多年,形似断垣残壁,最高的一座有3.7米,最矮一座不过0.7米,但藏火药缸的龛仍清楚可见。据炮台研究专家、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利平介绍,这15个夯土遗存是14个内外八字式炮洞的残存部分。内外八字式炮洞,是著名爱国将领关天培等人在鸦片战争前后主持修建炮台的通常做法,这与此前有人推测穗石炮台是康熙年间所建的说法相矛盾。

黄利平经多番考据认为,穗石炮台应该是史料上记载的修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简易炮台。此前,南路河道没有江面防御设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广东当局首次提出在此建设江防,上奏清政府。光绪十五年(188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广东海图说》中记载,因为这一带“沙淤涌浅”,炮弹难以运送,旧炮台“并废无用”。由此推测,穗石炮台可能未曾有一声炮响便已“退休”。

蟹山炮台:

广平炮曾被“囚禁”脱离“牢笼”后进博物馆

蟹山炮台遗址位于黄埔区蟹山公园,乍一看与其他公园并无不同,登上山岗后,会看到一座不伦不类的“四方亭”,里面空空如也,底下是一座巨大的炮池。炮池呈椭圆形,除了存放炮弹的壁龛,炮池底部还有旋转的轨迹、铁环和铆钉。炮池有地下巷道与外界相连,巷道内设藏兵洞,巷道另一端的巷门顶有门额,上面阴刻了“蟹山台”三个大字。炮池内原有一门名为“广平炮”的德国克虏伯后膛远程炮,每发炮弹重16.5磅,射程达4800米。

据悉,蟹山炮台建于1885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倪文蔚等人奉旨为加强长洲要塞的防御力量督造而成,是鱼珠炮台群的其中一个,自建好后从未参与过战事。据蟹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山岗上的这座“四方亭”其实是一座用于“囚炮”的亭子。原来,1921年,孙中山积极准备北伐,握有广东实权的陈炯明却反对北伐。1922年4月,孙中山将陈炯明免职。陈炯明却发动武装叛乱,派兵围攻广州总统府。同年7月9日,陈炯明叛军占据鱼珠、蟹山炮台,炮轰孙中山乘坐的军舰“永丰号”。孙中山临危不乱,指挥舰队从长洲岛与深井村之间的海心岗河穿越而过,摆脱了叛军的铁桶式合围,进入白鹅潭,方躲过一劫。

1930年,时任虎门要塞司令的陈庆云等人于蟹山上建小亭数座,把射击“永丰号”的广平炮“封口”——堵塞炮口,还在炮池上建了一座“囚笼”般的亭子,寓为判其终身监禁,永不得用,也不许大炮左右转动。20世纪50年代初,广平炮脱离了“囚笼”,被运送到越秀山广州博物馆展出。

沙路炮台

9座炮台沿河道而建两岸炮台构成“长洲要塞”

新造和穗石炮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渐渐被废弃,南路河道又回到无防御设施的状态。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广州迅速进入战备状态。主持战事的两广总督张树声到任后立即着手修建广州的西式海防、江防炮台,守卫南路河道口的沙路炮台是其中之一。

沙路炮台遗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北端沙亭村的马腰岗和兵岗上。虽说是马腰“岗”,其实并不高,海拔只有60米左右。走在湿润的红泥土坡上,需要步步小心才不至于滑倒。此行向导、55岁沙亭村村民苏广文告诉记者,这里原是军队为运送炮弹铺设的水泥路,因为年久失修和土壤植被的侵蚀,只有路旁的排水沟还比较明显。

斜坡的尽头是一座废墟。厚实的墙壁被拦腰炸开,露出一层层的青砖断面,或横或立,维持着轰炸结束时的模样,只能依稀辨认出这块或那块曾经是壁拱、梯级或券顶房的一部分。登上废墟,一座巨大的炮台映入眼帘,除了没有炮身炮弹,可说保存完好。炮台呈扇面形,宽约14米,深约12米,用灰沙、洋泥构筑而成。弧形的炮台墙壁上有一圈炮弹形状的壁龛,看着地面上又深又长呈放射状的道轨,可以想象铁甲大炮的雄伟模样。

记者还随苏广文登上不远处的兵岗。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在此进行勘探考古,因此铺设了方便行走的石阶,约99级之上,一座完好的炮台就坐落在岗顶,火药房、兵房、厨房、水井齐全,但仔细观察,能看到建筑上新砖和旧砖接合的维修痕迹。苏广文告诉记者,这里原来也有一座炮台,但与马腰岗的炮台一样遭到日军轰炸破坏,如今已面目全非了。

记者发现,这座炮台的视野较马腰岗开阔,能依稀眺望到北面的珠江水道和黄埔军校。向东望去,则是通往伶仃洋的莲花山水道。若从空中俯视,处在马腰岗和兵岗上的9座沙路炮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倒V字形,完全贴合面前河道的转弯,极大地增强了对河道的控制。与对岸的黄埔长洲炮台及鱼珠炮台隔江相望,封锁住珠江江面,形成了“扼喉”的态势,构成了防御海上敌军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史称“长洲要塞”。

射程最远达5000米每门大炮均有“姓名”

黄利平告诉记者,光绪十年(1884年)初建成的沙路炮台共安置有5门德国克虏伯大炮,2门猛的力洋炮。同年,接替张树声出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一上任,就在沙路炮台中增建了2座炮台,安装2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大炮,使沙路炮台成为拥有9门西洋大炮、仅次于长洲炮台的广州江防主力炮台。

有趣的是,每座炮台和大炮都有自己的名字——马腰岗上的三座分别名为“伏西炮”“巽守炮”“离昭炮”,山腰上的名为“广锐炮”,兵岗上的名为“广锋炮”。据史料记载,巽守炮是一门口径达21厘米长、射程达5000米远的克虏伯大炮,炮弹重约34磅,还配备了1名上士、1名中士、6名上等兵、8名一等兵。广锐炮和广锋炮是两门口径达21厘米长、射程达3800米远的同型号克虏伯大炮。伏西炮是一门口径为15厘米长、射程达5000米远的克虏伯大炮。

黄利平推断,按当时炮台每座“台工”(修建炮台的工程款)约需白银四千两,每门德国克虏伯大炮约需白银三万两来计算,拥有9门西洋大炮的沙路炮台仅购炮和“台工”两项就需银30.6万两白银。按照当时通行的军火交易方式,军火商不管建造炮台,炮台要买方自己根据大炮的安装要求来建造,所以沙路炮台是驻军承建的。

1924年,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后,沙路炮台一度成为军校的一部分,是学生宿舍和操练场所。这一时期的克虏伯大炮因旋转俯仰速度慢,大概5分钟才能放一发炮弹,即使加强炮兵配合训练,最快也只能三分钟一发,与当时每分钟就能发八发的炮弹相比,已“垂垂老矣”。

黄利平告诉记者,沙路炮台“健在”的54年间,始终没有将其应用于战争,“但它们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37年9月,日本海军开始向珠江上的虎门要塞发动进攻,由珠江攻占广州。经一年多的数度较量,始终没有突破虎门要塞防线。“沙路炮台虽然没有直接与日本海军交手,但作为虎门要塞的第二道防线,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参考文献:《清代民国广州城防、江防与海防炮台研究》《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均为黄利平著

开发商一套房卖三个买家房子归谁?律师这样说 外卖员申请保险理赔4个月 保险公司未查到保单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