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黑白结婚照 40年陪你一起老!老莞城人强叔华姨分享幸福时光

日期:12-20
东方红运河莞城

▲强叔和华姨近照

人到了花甲之年,在记忆的深处藏着一个“时光宝盒”,里面尽是值得回味的片段。对于老莞城人强叔和华姨来说,最美好的记忆便是这张1979年摄于大西路东方红照相馆的结婚照:当年20岁出头的强叔在西装礼服的装扮下,显得格外意气风发;华姨身穿白嫁衣,脸上溢满幸福的笑容,两个因爱走到一起的人紧紧相偎……一段走过了近40个年头的婚姻,不仅留下了无数个甜酸苦辣的人生印记,也记录着一座城市40年来的沧桑巨变。

壹 城市变迁:强叔记忆中的老城区

▲华姨和强叔1979年结婚,他们在莞城大西路的东方红照相馆拍的结婚照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李梦颖 摄

追寻回忆的轨迹,强叔和华姨将过往的一幕幕串起。

“去拍结婚照的那天,有点小紧张。”强叔笑着说。

“他比较紧张,我还是很开心的。”华姨俏皮地接过话。

虽然岁月在两老的脸上划过明显的痕迹,但沧桑似乎从未涌进过他们的心田。说起往事,强叔和华姨还是带着最初的那腔热情。

“在我们结婚的那个年代,到东方红拍结婚照算是比较时髦了。那时拍照,他们会提供礼服,拍完黑白照还会给照片填上彩色。”强叔说,这张结婚照早些年就被他专门拿去照相馆过塑,并放进相簿里悉心保存。尽管过去了快四十年,镜头记录下二人的笑容依旧甜蜜如初。

强叔说,东方红照相馆曾是东莞人拍全家福、结婚照、工作照的首选之地。“以前没有太多地方拍照,去东方红照相馆的人很多。我们这些老莞城人对那儿还是很熟悉很亲切的。”

▲位于莞城大西路的东方红照相馆

东方红照相馆位于莞城大西路,而与大西路相连接的振华路、中山路、中兴路,曾是旧城区赫赫有名的商业区。

以西正路为起点,走入振华路一带,长街呈东西走向,成“一”字形,坐落在运河岸边。在老莞城人的记忆里,这里有和记大饭店、工农兵茶楼、百货大楼、杂货铺、文具店……强叔回忆称,旧时的振华路店铺林立,每天人来人往,十分繁华。

强叔和华姨婚后便安家这里。“我们家住在中兴路的渡头附近,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一带商业还没完全发展起来,商铺很少,都是以住宅区为主。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前后,振华路一带就相当繁华了,运河商场也是在那时候建起来的。”

强叔口中的“运河商场”,在20世纪90年代,是东莞最大的国有百货零售企业。那个时候,人们每次从乡镇进城都会到运河商场走走逛逛,购置生活用品。

“那些吃的用的,在运河商场都有卖,去的人真是太多了。”运河商场门庭若市、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强叔至今历历在目。

如今游走在旧街头,昔日的繁华早已埋藏在安静的水泥之下,见证时光变迁的大树和骑楼不见了许多,这里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一切,仿佛都被封存起来,藏在了每个老莞城人的“时光宝盒”里,化作内心深处的记忆。

经历了40年的发展变迁,西正路、振华路一带的传统商圈重心已向天和百货、万科城市广场等现代商业综合体转移;莞城电影院、工人运动场、工人文化宫在旧城改造中被莞城文化广场和不断更新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所取代。如今沿着运河两岸,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商厦住宅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新地标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气息注入这个“年迈”的城区。

强叔感慨道,“一眨眼四十年,东莞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贰 生活巨变:华姨与她的缝纫机

▲华姨使用的这台缝纫机,是上世纪80年代末买的

一张黑白结婚照,唤醒了强叔记忆中那座“沉睡”的老城,听着丈夫娓娓道来那些熟悉的陈年往事,华姨显得很是知足。“以前是缺衣少食,现在该有的都有了。”华姨说。

看着结婚照中青涩的自己,华姨笑着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要置办“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拥有一台缝纫机,是那个年代家庭主妇的梦想。由于当时人们家里经济普遍困难,一套衣服往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华姨和强叔结婚时,强叔亲手做的柜子

▲555牌的老挂钟,需要经常上发条

▲华姨家的相册

华姨拿起一块金色的钢带手表告诉记者,“我结婚的时候只买了这个,新婚要用的柜子、椅子都是老头亲手做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强叔下海经商做起电器工程的生意,一赚到钱便给华姨买了一台上海蜜蜂牌缝纫机。

这台老式缝纫机被华姨当宝贝存放在住宅一楼门庭入口右边角落的阴凉处,至今快有三十年的时间了,但看不出陈旧,黄色木纹装饰板的台面质感如初,零部件还很完整,台板、支架和机头的油漆也只掉落了些许,手扶转轮镀铬光可鉴人。

望着这台老旧的缝纫机,华姨随手顺了张凳子坐下,向记者边演示操作边回味分享缝纫机陪伴她的岁月点滴。

“大人的衣服我做得不好,做做小孩的衣服还凑合吧。”华姨腼腆地托了托鼻梁上的老花镜,开始熟练地穿针引线、调码、倒线、装底线、踩踏板、缝纫。

华姨告诉记者,缝纫机的使用方法并不难,在老式缝纫机下面有一个踏板,有一根皮带和缝纫机头相连,用脚踩着下面的踏板前后分别用劲,踏板前后晃动就会带动机器发出“哒哒哒”的声音,接着运转起来。

“一件衣服破了就补,肥了就改,大姐穿完给二妹穿,小儿子穿得最多的就是他小时候我做的裤子。”华姨说。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每当在巷子深处传出“哒哒哒”的踏板声,便是华姨坐在了这台缝纫机上,搓着手揉着眼,把她贤妻良母的柔情蜜意寄托在缜密的针脚里,并不厌其烦地缝进她相夫教子的良苦用心。

▲90年代流行的一整套卡拉OK机器

先是买了缝纫机,后来家里相继又添置了相机、汽车,还有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卡拉OK机。

1998年,强叔和华姨带着三个小孩告别了中兴路的老房子,住进了红山路的庭院住宅。搬家难免会舍弃不少东西,但那台因经常使用已经磨得发亮的缝纫机还有那些老款家电,依旧被华姨带进了新家。

“得来不易,舍不得扔。”华姨说。

▲胶片相机

▲上世纪60年代末的粮票

几年前,华姨也“潮”了一把,尝试用智能手机上网买衣服。对于她而言,尽管这台老式缝纫机在“成衣时代”难以发挥作用,但在这台缝纫机下修补过的每一件衣服,曾贴身陪伴着孩子的成长,更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裹住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华姨说,旧物会时常提醒自己,做人应知足常乐。

一晃几十年,强叔和华姨的三个儿女早已长大成人,也都各自成家立业。每天早上,强叔和华姨准点上四楼的天台喂鸡、浇花、种菜,闲来没事还会约上几个老朋友到茶楼享受“一盅两件”,一坐便是一个上午。每逢周末,孙子和孙女都会满心欢喜地回来找姥姥和姥爷,一会嚷着要去植物园游玩,一会喊着要到商场买零食。华姨笑着说,只要家人个个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 记者手记 /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一个好故事。在这张结婚照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轮换,一座城市的发展,一个家庭的成长。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数十载青春年华似沙漏般,弹指间悄悄流走。在这40年的时光烟尘里,唯有强叔和华姨两老初心不变,认定对方为此生最爱,往后余生,相知相伴。(记者 庄嘉颖)

“处罚+教育”杜绝“脏乱差” 小伙地铁丢20万元人工耳蜗 如能配对就不需再开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