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教授穿裙子反抗刻板印象 还穿透视西装参会(图)

日期:12-16
冯应谦裙子化妆

原标题:穿裙子的男教授

在那段采访视频走红之后,有网友在下面评论:“还好他只是在学校教书误人子弟……”也有人说,“穿衣风格可以接受,但男子化妆很娘。”也会有人误以为他是gay。他不觉得这样的误解会困扰自己,因此“不会去刻意解释”。

穿裙子的冯应谦。图片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穿裙子的冯应谦。图片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官网

文|新京报记者党元悦

12月13日,49岁的冯应谦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南门的一家咖啡店。这位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一米七出头,身形瘦弱,戴着一副厚厚的椭圆框眼镜,原本整齐的齐刘海被风吹得有些凌乱。

他披着一件厚领的长款羽绒服,内衬一件深蓝色的波点衬衫,穿酒红色的阔腿裤,鞋子是一个知名潮牌的新款,绑带、黑白撞色。

羽绒服是在北京三里屯买的,衬衫是自己在香港的家里设计制作的,裤子和鞋子是在国外开学术会议时买的。这对应着冯应谦被分成三份的时间。一份在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所长,同时教一门本科生的课程。一份在北京,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另外一份在国外,辗转于不同的学术会议之间。

不久前,冯应谦在网上火了一把。一段题为《穿裙子的男教授》的采访视频,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广为流传。在视频里,他讲述了自己穿裙子、化妆的生活。有很多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说很喜欢他的穿衣风格,有人说他可爱,还有人说像韩国演员刘在石。

他甚至出现在了广州的公交站广告牌上。他的学生看到后拍给他:“Anthony,我在公交车站见到你的脸!”他收到消息愣了愣神,跟学生说自己也没想到视频会这么火,不过“也很好,可以玩一下。”

用一身打扮去挑战学生思维和学院体制

“教授今天化妆了吗?”我问他。

“简单涂了点粉。”

冯应谦爱化妆,他随身带着化妆包,家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梳妆台,“女生需要的化妆品我都有的。”对他来说,“化妆基本是每天必做的事。”

他从小脸上就多痘,大学毕业从事传媒工作,当电台主播、电视主持都需要化妆。时间久了,就养成了化妆的习惯。他觉得化妆无关性别,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场合,化妆“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学生田山佳慧刚认识冯应谦时,偶然看到他在画眉毛,当时她就觉得“这个老师精致的不得了。”但她没想到,这位教授不仅化妆,还穿裙子。

冯应谦生活照。图片来自网络

冯应谦生活照。图片来自网络

冯应谦穿裙子,是从2012年开始的。他当时还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研究文化产业、媒介与性别。那年香港浸会大学办了一个对谈,请几位学者谈谈性别与文化,其中就邀请了冯应谦。主办方鼓励他,可以穿得大胆一些。

当时他刚从日本旅行归来,就穿了条日本买的男装裙去参加,讲“附着在衣着上的社会定式”。讲座主题和他的穿着相得益彰,在讲座上,他说:“我很喜欢用我一身打扮去挑战学生思维和学院体制。”

那次之后,他开始觉得穿裙子也很好,不仅能呼应他的研究兴趣,而且“夏天会很舒服。”之后的几年里,他自己设计了三条裙子。一条苏格兰格子裙、一条百褶裙,还有一条男装裙,分别在夏、秋、冬三个季节穿。

北师大的同事看到他的采访视频,主动问,你能不能也在我们的讲座上穿裙子呢?冯应谦还是觉得,“这样不太好吧?”

采访中,他环视了一圈咖啡馆,说:“你看,北京的冬天,大家都穿得很单调。我穿得这么鲜艳,其实已经很表现到我的性格了。”

在香港,他讲媒介的性别塑造时,一定会穿裙子,“这意味着突破社会既定的男女典型。”

他上课穿裙子,办公也穿裙子,和上任校长沈祖尧开会还穿裙子。学生、同事、校长都了解他的研究兴趣和穿衣趣味,“没有人觉得是很大件事。”

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之外,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冯应谦的选择。那段采访视频上网之后,有网友在下面评论:“还好他只是在学校教书误人子弟……”也有人说,“穿衣风格可以接受,但男子化妆很娘。”也会有人误以为他是gay。他不觉得这样的误解会困扰到自己,因此“不会去刻意解释”。

冯应谦不在意这些。对他来说,这些评论只是说明“改变社会的性别偏见,还有很长的路。”

反抗刻板印象

冯应谦觉得穿裙子不应是一个贴在女性身上的、固化性别刻板印象的标签。如今,不同的媒体采访了他之后,穿裙子反而成了贴在冯应谦身上的一个标签,但他不介意。“反抗社会刻板印象是件很大的事,能让身边人有改变已经很好了。”

穿衣风格、文化认同,外人看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在冯应谦这里,他觉得自己不是主动在和社会范式做对抗,只是在“做自己而已”。

2011年接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以后,他常要参加学校的会议,需要穿正式西装。可是他觉得“这样很惨,我能不能做回我自己呢?”

既要穿西装,又要做自己,那不如穿透视西装?

他设计了一件透视西装,跟裁缝师傅改了一次又一次,做了整整三个月,终于做成。冯应谦有美术功底,设计服装上手并不复杂。

他穿着透视西装去参加学校会议,里面是不同花纹、波点的衬衫。

冯应谦的Instagram账户,从2014年就开始更新自己的日常衣着,到现在已经有288套穿搭被他分享上网。关注他的人,除了大学生、同事,还有很多通过媒体知道他的人,他们在帖子下留言:“教授好潮!”

冯应谦社交媒体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冯应谦社交媒体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冯应谦和另外三位学者合写了一本《透视男教授》。在书里,四个人从男人的姿态变化出发,谈了谈世代文化的变迁,以及潜藏在不同装束背后的社会范式。

有读者看了这本书之后说:“不如我也克服羞耻感,试一试不同的衣服?”

前卫又传统

外界看来冯应谦新潮、前卫,他却觉得,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人,对中国文化有归属感。

2001年,他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教书,一有机会就到内地交流。尤其是北京。冯应谦说,北京几乎每所高校的传媒院系,他都拜访过。2011年夏天,他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暑期课程,把自己的女儿也带到了北京。女儿上国际学校,平时讲英文多,他就把女儿送到了孔庙的国学班里。那时国学班还没有引发社会的争议,在孔庙的国学班里,女儿学《论语》,练了普通话。

常在内地奔走的这些年里,他在旧货市场上看到旧的中式家具,会把看上眼的那些运回香港的家里。现在家里的书桌、书柜、鞋柜、梳妆台,都是他从不同地方买回的。他还搜集中国的旧地图,北京潘家园和广州康王路是他常去的地方,家里有一个圆筒,专门收纳他的这些收藏。

冯应谦在课堂上。图片来自网络

冯应谦在课堂上。图片来自网络

冯应谦从小在铜锣湾长大,那里是香港最时尚的角落,是香港第一家百货公司的所在地。受最新时尚熏陶的同时,他小时候就常随父母回到广东老家,看到内地的发展。

在自己设计的服装里,他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从花纹到颜色都有,就是想让人知道“中国元素也可以很新潮。”

因为冯应谦的别致,学生们很容易和他打成一片。中文大学本科生有一个传统,每逢开学,不同的社团都会通过拍手剁脚喊口号的方式宣传。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很少愿意参与其中,老师教授更不必说。倒是冯应谦,常会和学生一起打成一片。他觉得这和接受采访讲自己穿裙子的故事一样,都是“玩一下”。

学生郑雅文觉得,冯应谦“随和、亲切”,如果不是在学校上课,她根本想不到“Anthony会是院长级别的人。”在冯应谦的社交媒体里,常能见到他和不同年份的学生饭聚、自拍。

采访结束时,冯应谦也拉着我一起自拍,“我也是个小孩呀,可以玩一下。”他在镜头前熟练地向左侧过脸去,调整好角度,咧嘴一笑,按下了快门键。

责任编辑:张义凌

卖作业偷资料盗考题 疯狂的加拿大华人补习班 衡中17岁女生夺台球世界冠军:不想让同学叫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