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评男孩弑母案:为何青少年犯罪更需被“辩护”

日期:12-14
暴力弑母男孩辩护

原标题:男孩弑母案:为何青少年犯罪更需被“辩护”

12月2日晚,湖南沅江一名12岁男孩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持刀将母亲在卧室内杀害,据悉,男孩因抽烟被母亲发现后遭皮带抽打,积怨最终酿成惨案。12月3日上午,邻居发现情况后向公安机关报警。据当地居民介绍,母亲陈某今年34岁。案发后吴某康已被警方控制。12月12日,男孩被释放,其亲属表示想把他送回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却遭到了家长们的担忧和反对。

这样一件震惊社会的惨剧发生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报以同情有人痛斥法律的不完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事“极端”但并非“个例”。在2016年,曾被送入戒网瘾学校的16岁少女伤父弑母,而北大青年吴谢宇弑母案也曾惊动一时。每一次此类案件的发生都是一场悲剧,而唤起整个社会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防犯罪机制的反思,是唯一阻止悲剧重演的有效途径。

而本案中弑母男孩的父亲称,一年见孩子的次数比较少,也就一次两次。在这样家庭教育缺位的状况下,又怎么能保证孩子从小受到正当的引导和充足的爱?前者让他不会一朝不慎走上歧途,后者让其习得以基本的善意来对待这个世界。而父母回来后,经常因钱财等问题引发家庭冲突,轻则吵架重则打骂。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是否已经习惯了恨意的积累,对这种伤害与被伤害习以为常才最终走向不归之路?

但有人反驳说,恶魔是天生的,年仅12岁便能连刺母亲二十余刀,事后冷静处理且被警方控制后毫无悔过之心简直骇人听闻,这种孩子就算经过了教育也不会有正常人的认知和感情机制,简直就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这个观点使人想起了心理学中一部名为《Child of Rage》的著名案例纪录片,案例中的主角是一位名叫Beth Thomas的6岁小女孩,她五官清秀,姿态可爱,但是谁又能想到,她有非常严重的暴力和虐待倾向,虐杀动物,殴打弟弟,伤害自己到血肉模糊也不停手。面对心理医师的追问,她语气平和地说,就是想要杀死弟弟,杀死爸妈,杀死身边所有的人……养父母无法想象小女孩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只好每天晚上把她锁在房间里。而Beth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她在婴儿时期就失去了母亲,和生父一起生活,而此后从一岁多开始就遭到了他长达七个多月的性侵和虐待。Beth在讲述自己曾经的经历时神色平静,但显而易见那段阴影对她造成了堪称毁灭性的打击。但令人欣慰的是,Beth在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后已经痊愈,恢复了正常幸福的生活,并称想要帮助更多和她一样有过不幸童年经历的人。孩子并不会因为“天真”而残忍,只有当他们没有感受过合理的爱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他人时,才会误把伤害和暴力当成与世界相处的“正常”方式。

当今心理学界秉持人的性格的成因是由基因和环境双重交互作用的理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的影响逐步递减,而后天环境的作用成为主要决定性因素。在相关社会实验中表明,如果一个先天的“反社会”者经历了糟糕的成长环境,那么他有非常高的概率去危害社会,但如果他经历了一个非常幸福的成长环境,他也有很大概率会成长为一位“亲社会”的“反社会人格基因携带者”。而在本案中,公安机关贸然男孩释放回家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妥的,这名12岁的男孩显而易见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待状况有所改善后才能考虑是否回归社会。

而对事件的讨论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可能因为留守儿童、贫困、父母文化水平过低等等暂时难以改善的原因,很多孩子不能接受很好的家庭教育。这时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发挥相应的作用,对在校青少年群体施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一旦发现存在相关心理问题要及时帮助疏导和协助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在家庭和社会间相互推诿责任。

我们无法揣测这个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衍生出挥刀的杀意,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有生而被善待的权利。就此事件而言,这是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母亲已然殒命,男孩要终其一生背上“弑母”的罪名,而一个家庭陷入绝望难以逃脱。为犯罪的青少年辩护远非要“洗清”他们的罪恶,而是深究反思其背后根源,试图寻求制度改良的行为合理性,阻止下一场悲剧的再现。文/李钰(郑州大学)

美国笨贼欲闯中餐馆盗窃不成 被困通风管道2天 65岁农民用复印机制假币130余万 有的还花出去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