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创新班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杨振宁先生的鼎力支持。图为今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书记成洪波(右)赴清华大学,向杨振宁先生(左)汇报开办创新班的工作方案 学校供图
东莞理工学院探索“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之路
今年10月初,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在东莞理工学院开班,东莞这所年轻高校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道路上,再次踏出坚实的一步。创新班开办初衷是“厚数理基础,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开班两个月以来,学生、教师的体验如何?作为“改革尖兵”,创新班又有哪些创新举措?
定位
立足区位优势适应改革需求
“东莞是制造业之都,在制造业方面实力最强,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东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任务非常重,进行智能化改造是谁的使命?就是在座的各位。”10月10日下午,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教授、“杨振宁创新班”专家组组长殷建平在给“杨振宁创新班”上课时动情地说。
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并非突然之举。东莞理工学院于1990年筹办,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2年,学校提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2015年9月,该校被列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东莞理工学院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新经济背景下,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明显加速,对高校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说,学校主动适应新要求,把人才培养摆在了核心位置。
设立“杨振宁创新班”,一方面是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另一方面则是与杨振宁的不解之缘。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应邀到东莞访问,并受聘为该校名誉院长。这是杨振宁首次在国内高等院校担任此职。25年来,杨振宁始终关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先后6次来到东莞理工学院。
“有了大使命、大格局、大情怀,小学校也可以有大追求、大作为、大发展。我们是一所普通地方院校,经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的超常规发展之后,我们也逐渐有了拔尖人才的培养能力,‘杨振宁创新班’正是我们所作出的一个新尝试。”成洪波说,开设“杨振宁创新班”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深化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
组成
学生择优选拔成班
看重数学英语水平
“同意办这个班。相信你们一定能办好!”今年5月,得知东莞理工学院计划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后,杨振宁愉快地答应了。根据规划,“杨振宁创新班”首期在今年新生中择优选拔成班,实施团队化、项目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选强配优专业导师团队,重点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决定,“杨振宁创新班”首次招收29名学生。不过,东莞理工学院2018年新生共有4600多人,如何才能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理工科的基础是数学,没有数学是走不远的;掌握英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英语水平不高,就没有机会出国深造。”“杨振宁创新班”专家组组长殷建平说,选拔过程中非常看重学员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对此,该校制定第一轮入选条件就是从全校理工科专业新生中按高考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的一定比例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新生有300多人。学校召集符合条件的新生召开宣讲动员会,有近300人递交了申请表。随后,在笔试阶段,以数学和英语为考试科目,按照数学成绩占60%,英语成绩占40%的标准,选出了前60名考生。在最后的面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理解、观察的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两阶段分数各占面试总成绩的50%。经过层层选拔和公示,最后总分前29名的新生入选杨振宁创新班,其中25名男生,4名女生。
教学
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创新人才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够进入‘杨振宁创新班’非常高兴。优秀的自己碰上优秀的同学,将会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黄乐乐同学从最开始报名到入选,一路过关斩将,她对未来充满期待。“小而精”的班级模式给予了29名学生宽松有序的学术交流环境。课堂上,同学们神采奕奕,跟随老师的步伐,感受前沿科技发展的魅力,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新模式。“杨振宁创新班”注重将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外,老师会带领学生们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数字化车间等。
“要紧盯外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让学生与社会脱节”“不能忘记基础,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要让学生们出国看看”。谈起培养“杨振宁创新班”的学生,该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琳有着明确的思路。
对于外界关心的“杨振宁创新班”特色及特点,该校副校长、长江学者马宏伟介绍,其一,厚数理基础,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其二,发挥导师作用,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新工科教育相结合;其三,鼓励创新班的学生进实验室、进平台、进团队的“三进计划”,培养学生的应用型研究意识与能力,探索科研反哺教学新路径;其四,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程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带动智慧课堂建设,通过创新班的教学实践,打造学校的“金课”,增开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专业适应力;其五,设立国外访学学期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交流合作能力,探索人才培养国际化新模式;其六,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重视学生在一流企业的实习实践环节,开发学生发现产业前沿复杂工程问题和应用型问题的能力,培养面向产业未来的企业家型科学家。
影响
学术氛围浓引领改革
虽然“杨振宁创新班”组建不久,但为了便于快速交流沟通,学校创建了教师群、学习交流群等。在这些群中,领导、老师和学生平等相待,畅所欲言。需要时,又在线下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碰头会、午餐会、见面会交流意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不知不觉中,领导、老师、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新型的模式正在形成。”殷建平说。
成洪波希望,通过“杨振宁创新班”这支“改革尖兵”,学校总结经验,首先在校内进行推广,同时也为区域、为国家贡献出实践方案。
不仅仅是“杨振宁创新班”,为适应新时代,东莞理工学院利用自身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近年来,学校引进近5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其中院士10人(含全职、双聘、特聘),教育部“长江学者”10人,海外杰出学者8人,国家级教师名师1人。今年以来,该校人才培养好消息频传,新增为硕士授权单位,增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硕士2个授权点。(记者 张理萌 通讯员 张友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