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波摄影作品
近日,在2018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江苏淮安)上,选出“优秀展览”8个,东莞摄影名家陈锦波是广东唯一的获奖者。
这也是今年陈锦波继在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寻找‘影响中国’100本影像图书活动”中荣获“入围影像图书”之后,取得的又一荣誉。
年近七旬的陈锦波,创新不止,以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专题,不断给人带来惊喜。
有传统立场的当代艺术实践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与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8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中,由兰格影艺坊艺术总监吴晓鹏策展的《新画意影像五人联展——数字时代下的中国式画意摄影》应邀参展,五人分别是陆军的《烁古铸今的数字水墨》、陈锦波的《像·不象》、杨建波的《鹄·湖——冬之恋》、章友棣的《极》、吴晓鹏的《像与画》。其中,《像·不象》和《鹄·湖——冬之恋》从数百个展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展览”。
“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创始于2016年,主要为纪念“中国摄影大师”、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集锦摄影”创立者郎静山而设。
近年来,随着摄影思潮多元化,技术手段多媒体化,表现手法的创意化,使画意摄影有了创新和提升的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锦波的《像·不象》提供了一个极佳样本。
王蒙文学艺术馆副馆长魏福平认为,陈锦波的胡杨题材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叙述和西方解构主义的哲学分析,是拥有中国传统立场的当代艺术实践,黑白色调不免让人想到中国写意水墨画,画面中仿佛有“大地的脊梁”“纵横的沟壑”“涓涓细流”等万千想象,“而这些给予我们想象的画面是陈锦波通过特殊的艺术视角对胡杨表象的分析,他看到了胡杨的另一面。”
魏福平称,从陈锦波的“工业记忆”等系列到如今的胡杨题材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位艺术家从关注社会、敬畏自然,到歌颂生命与精神的艺术探索,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大情怀。
作品的迷人在于“解与不解之中”
“我喜欢这些影像没有被定性的样子。”策展人吴晓鹏在展览前言里说,这些影像让人觉得既熟悉,又藏着陌生感,而就是这点“陌生”,让人越发觉得这些影像有诗、有情、有趣、有意。影像与画意相互交融,没有被视觉经验所制约,也没有墨守成规,所有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是观看的起点,而不是作品的答案,吸引着人们无休止的探寻,“这些影像作品的迷人之处正在于‘解与不解之中’。”
吴晓鹏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摄影师,又毕业于美术学院,学美术出身,这些年,自己一直在思考——摄影能不能更加多元化,“我希望在各艺术门类在融合性方面更加开放一点”,于是便开始琢磨做画意摄影。“陈锦波以前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摄影师,如‘工业记忆’系列,大家一定想不到,哇,这把年纪了竟然还有这么当代的东西。”吴晓鹏说,从陈锦波的“岁月留痕”系列开始给他提建议,“他本身不保守,有一个很开放的姿态,作品就出来了。”
2016年,首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举办,有幸入选的吴晓鹏发现,原来画意摄影这么受欢迎。于是,吴晓鹏便把更多的在视觉语言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整合在一起,推向社会。
从贵州到东莞,再到淮安,《新画意影像五人联展》自推出以来便引发极大的关注,大家纷纷对这一系列充满新意、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了生活的作品赞叹不已。
达到另一种画外之境
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评委、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张桐胜说,陈锦波的《像·不象》得到评委们的高度认可,摄影的关键在于发现,陈锦波巧妙利用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象——胡杨,拍出了一种画意。
张桐胜认为,这组作品巧妙就巧妙在从普通的自然生态中,寻找到绘画艺术灵动的线条、气韵、光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评委一致认为这就是新画意。“能够在微观世界里找到宏观的气势。”张桐胜称,《像·不象》在新画意摄影方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艺术魅力的,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影像艺术有机融合的比较成功的一组作品,非常巧妙,很有韵味,“让一个很平淡的物体,产生了不平淡而且非常灵动诱人的艺术魅力,让人在几乎忽视的那些瞬间当中,欣赏到美的存在和美的绽放。”
著名摄影评论家姜纬则认为,与其说陈锦波拍摄的是物体的纹理形态,不如说是在拍摄他自己,《像·不象》这组作品陈锦波在按照视觉想象和人生经验在解释、省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像·不象》既是对物体的发现,也是对摄影家自我的再次观照,同时亦提升了对语言内在性的高度敏感。”
《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在展览开幕当天进行颁奖。柴选告诉记者,从《像·不象》这组作品中很容易看到山水画意的东西,把一些具象的东西抽象化,又能激发另外的想象,这样的作品应该恰恰是新时代的画意摄影所提倡的,“要想把原本的东西还原出来,摄影的这一功能,现在人人都能达到,对艺术创造来说,期待对原有的物象进行提炼升华,达到另一种画外之境,这组作品其实做了一个样本。”(记者 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