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文博会现场。
本报记者
吴煌
倪雁强
陈嘉昀 摄
四天文博会,钱报记者全程采访,颠覆了此前对文博会的所有想象。
颠覆,跟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有关,跟和而不同的文化认同感有关,更与年轻产业的创新力和活力有关。
而这些“有关”,都是基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抱团出击。这一次文博会,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三省一市联手奉上的首个“大动作”。而且,和各个省市各自举办的文博会相比,首届长三角文博会还是国内第一个以世界级大城市群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博会。
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先生的话说,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长三角一体化文化创新智库,要对整个长江流域发挥带动作用。
活力四射的新兴文化行业
创新智库来自年轻一代
浙江的创新智库,来自年轻的行业和群体。
“这是女生非常喜欢的神器,有了它,不需要别人蹲地上帮我拍照,秒变大长腿。”95后台州姑娘解亚丹站在浙江凡后科技有限公司展台,正在介绍公司研发的网红产品:自拍神器“小贝”。
新兴科技型产业,年轻人是中坚力量,解亚丹所在的公司里几乎都是90后。
在温州视客科技有限公司展台,24岁的黄嘉助帮钱报记者戴好护目镜,绑上防护背心,操作一款最新的VR游戏设备“梦神”,沉浸式体验非常过瘾。
为什么投身VR产业?他的回答非常燃:“VR产业是一个新兴崛起的产业,将也是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我选择这个行业,是赌上自己的命运。”
获取了年轻人的目光,就获取了文化产业的未来。
今年2月,文化部网站公布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三届动漫奖评选结果。浙江省相关单位、机构获奖数量高达7个,包括最佳作品4部,最佳动漫团队、最佳动漫教育机构和最佳动漫形象各一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35%。
社会也给予了浙江文化产业的年轻力量口碑与效益的双重肯定。
在这片国内发展势头最强劲、发展活力最充足、最具投资吸引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地区,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杭州电竞数娱小镇、上虞e游小镇等项目相继建设和落成,将年轻的文化产业业态推向主流。
同样的,这些活力四射的新兴文化行业,已经拥有了稳定的粉丝群。
00后的王幸逛到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看到《天行九歌》的海报,就激动地“走不动了”,声音兴奋到提高了八度。
1994年的Coser叶勤聪,戴着白色假发和猫耳,穿着制服,挂着披风,坐在丝绒沙发上,没说一句话,已经秒杀众人。
模特专业毕业的他,这次是作为志愿者帮浙数文化做coser,“文化产业的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在这个展位,就会吸引年轻人来看。”他非常自信。
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上,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是,数字化消费已经成了主流。并且文化消费的分众特征也非常突出,一个公司做的产品,要考虑面向的是什么群体,比如说二次元的消费,电竞的消费,直播的消费,知识的消费,这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用互联网的思维
给传统产品赋能加值
这四天,我们发现,传统与新兴产业主动对接“互联网+”“文化+”,涌现出不少产业新动能新空间,如何以新事物的姿态去积极响应国家战略?
90后姑娘徐恋,目前在博库网络(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负责线上新媒体业务。
“进入公司后,对出版行业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博库作为出版企业,一直有互联网的基因。”
她说,“立体化阅读”是博库明年的主推项目,包括纸书、电子书、有声书。“买了纸书,就可以拥有我们提供的其他配套服务,比如开车的时候,可以听书,阅读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了。”徐恋说,博库除了引进导购机器人“小新”,还与天猫合作,开启了全国第一家“无人书店”等等。
随着泛娱乐的兴起,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两年,图书行业增长趋势明显。“仅从新媒体矩阵来看,博库网有7000多万用户,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用户群体,”她说,公司里几乎都是年轻人,大半是90后,自带互联网思维,对出版业未来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今年1月,博库网络被浙江省文改办提名为浙江省“文化+互联网”创新企业。
“我们所谓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是在传统的产品和服务上添加文化价值。所以,一个是创意赋能,一个是文化的加值。一个产品可以非常明确地被消费者感知,而且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硬创造基础上增加软创新,也是对待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策略。”向勇认为,这也是新文化经济的特质。
互联网发展如此迅速,已经从互联网+跨越到大数据+,而且还将跨越到人工智能+的新阶段。我们只有以更加敏锐、先锋、年轻的姿态,才能拥抱这个快速更新的时代,才能在这个时代里有所作为。
本报记者马黎通讯员杨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