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院一年接上万“恐艾”咨询 热线呈三大特点

日期:12-02
隐私艾滋病红丝带来电

原标题:高危行为后“恐艾”咨询不断

在地坛医院门诊大厅的南侧,有一个带有落地窗的小屋,坐在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医院人来人往。这个小屋对很多艾滋病患者及志愿者们来说非常熟悉和亲切,不大的办公室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倾听过他们的困扰和痛苦。而办公桌上的一部热线电话,把这间有限的“红丝带之家”延伸到了全国。

昨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一年前,北京“红丝带之家”开通了一个面向全国的守护健康援助热线,一年中,15名工作人员先后接听了一万多个来电,有询问艾滋病用药问题的,有确诊后不知所措的,也有恐艾人群一遍又一遍的来电……中午往往是来电的密集期,为此,工作人员们很少吃上一顿完整的午饭,常常一个电话就是20多分钟。而这些也换来了来电者的信任,不少电话从“我替朋友问一下”开始,以“那个朋友就是我”结束。

去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北京“红丝带之家”开通了守护健康援助热线4000681221。现场,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诊治专家赵红心接听、回答了首个热线咨询电话。

15名“红丝带之家”的工作人员承担起了这条热线的接听工作,为艾滋病感染者、医护人员提供艾滋病危险性行为评估咨询、职业暴露评估咨询、心理疏导、就诊咨询等服务,帮助公众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从一年来的接听情况看,午餐时分成为来电高峰、高危行为后“恐艾”咨询不断、最怕暴露隐私成为热线的三大特点。

日均40个来电中午成为来电高峰

北京“红丝带之家”副会长、办公室主任王克荣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所有的来电者中,以男性居多,年轻男性更是主要人群,这也与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感染者情况相同。

“我们不会对电话进行录音,更不会询问来电者的个人信息,只对他们的疑问进行解答”,王克荣说,保护隐私对于艾滋病防控工作者来说是一条基本原则。每周日到周五,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电话一响,“红丝带之家”的工作人员就会第一时间接起电话。电话量不固定,但平均下来每天的接听量在40个左右,最多有一天60多个。

“午饭时候或者临近午饭的时候来电比较密集,”北京“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旭东说,“经常我们这边刚坐下来准备吃饭,电话就响了。放下筷子接电话,一个接一个,再回去吃饭的时候饭就凉了”。对这样的情况,常年从事艾滋病志愿者工作的旭东也表示理解,“他们肯定也是选择比如旁边没啥人,方便的时候,上午下午都有工作或者学习安排,中午就成了来电高峰”。

恐艾者的电话很“专业”

“我的衣服和家人的衣服一起洗,会传染给他们吗?”王克荣曾经接到过一名感染者小心翼翼的询问,“不会,放心。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只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王克荣用平静温和的语气回答电话那头的咨询者。这样的疾病咨询组成了每天来电的主要内容。有的是感染者打来,有时候是感染者的家属打来。

除了关于艾滋病相关问题的咨询,恐艾者的来电也让工作人员印象深刻。“老师老师,我有个问题咨询一下,占用你三分钟时间”,这句话开头的电话,“红丝带之家”的成员几乎都接到过。对方是一名恐艾者,一次高危性行为后,担心自己会感染上艾滋病。最初打来电话是询问如何检测,多次抗体检测都是阳性(没有感染HIV)后,并没有消除他的担忧。“会不会过几年才查出来感染啊?”“上次抽血,没有看到医生换针头,我会不会感染?”

旭东说,恐艾者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不比专业人士少,但为了消除内心的疑问和恐惧,会不断地打来电话。电话接起来就很难放下,常常一打就是二三十分钟,“他们经常提出一个问题后,自己回答,然后又把自己绕进去,陷入到对艾滋病的恐惧中走不出来”。

最担心隐私被暴露

刚确诊的感染者往往比较谨慎,不愿承认“我感染了”。王克荣接听的电话里,就有过这样的故事。“您好,我替朋友咨询一下,感染了艾滋病的话,会有哪些表现呢?去哪里做检测?”耐心回答完一系列问题后,王克荣提醒他:“您最好让朋友给我们打一个,具体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直接跟他说”。这个时候,对方沉默了几秒钟,说“其实那个朋友就是我”。

王克荣说,“我很理解他们的这种心情,一是怕暴露隐私,第一次打来的时候,往往比较谨慎。另外就是,病耻感让他们很难承认‘我是一名感染者’或者‘我可能感染了HIV’”。

日前,工作人员旭东接到一个电话,听声音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我刚被确诊感染了,可以到你们医院治疗吗?”旭东问他是否拿到了确诊报告,小伙子说:“疾控中心给我打电话了,但我不敢去取。去了会不会就被别人知道了?”

这是很多刚被确诊的感染者的共同顾虑。旭东告诉他:“不用担心,疾控中心有非常严格的工作规范,不会暴露你的个人信息,这么多感染者都在治疗,没有出现泄露个人隐私的。确诊报告一定要保存好,这是以后治疗的重要凭证……”挂电话前,小伙子说:“你什么时候在医院?到时候我去找你,你带我过去拿药可以吗?”文/本报记者张小妹

对话

希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正大光明”地看病拿药

对话人:北京“红丝带之家”副会长王克荣

北青报:您觉得这些年来“艾滋病”在国内有哪些变化?

王克荣:400热线来电中多数人都知道艾滋病的三个传播渠道等基础知识,这个小细节也折射出全社会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水平在提高。变化还体现在抗病毒治疗水平提高、国家对于艾滋病防控的投入加大、社会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减轻等等。

北青报:志愿服务还有哪些难点呢?

王克荣:比如艾滋病患者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在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都很好,但他们往往还是有病耻感,到其他医院就诊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

北青报:志愿服务未来是否有一些新的举措?

王克荣:400热线开通后,接到了很多偏远地区的电话,这些地区在艾滋病知识普及、母婴阻断的推广仍然欠缺。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今年“红丝带之家”开始到凉山等地区,培养当地的志愿者队伍,让基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此外,年轻的来电者也比较多,还是要继续加大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防艾宣传。

北青报:明年是“红丝带之家”成立20周年,未来有什么愿景呢?

王克荣:希望艾滋病患者和其他病人一样,走到医院看病的时候,可以“正大光明”、“大大方方”地说:“我是HIV感染者”,而不必担心有异样的眼光。文/本报记者张小妹

大学生书法展部分作品被指抄袭 律师:临摹或侵权 22岁姑娘被回国男友传染上艾滋 崩溃中她写下遗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