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到宽敞的沙湖大桥,老校长赵沛良见证了塘厦的发展

日期:11-06
沙湖木桥塘厦

■小木桥(图片翻拍)塘厦供图

■沙湖大桥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玺 摄

那些年 老校长走过的那些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塘厦有个“西伯利亚”,这是塘厦人送给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的沙湖社区的绰号。当时,沙湖通向塘厦中心区的唯一通道是一座窄窄的小木桥。

如今,40多年过去了,“西伯利亚”的居民开上了小车,通过宽敞的沙湖大桥驶入塘厦中心区,驶向东莞的任何一个地方……

沙湖小学(2005年与其他6所村办小学合并为塘厦第三小学)的老校长赵沛良是土生土长的沙湖人,谈起沙湖社区和他所经历的四座桥,性格一向较为内敛的他打开了“话匣子”,和记者畅谈了两个小时——让我们一起穿过岁月,走进赵校长走过的那些桥。

小木桥

通向塘厦中心区的唯一通道

沙湖社区位于塘厦镇西南片区,是塘厦镇一个较为偏僻的社区,与镇中心区被观澜河阻隔。正是这一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当时的沙湖被人们称为塘厦的“西伯利亚”,言其地理位置偏僻。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沙湖通向塘厦中心区的唯一通道是一座小木桥。这座小木桥建于明末清初,有着近400年的历史,由26条宽0.4米、长2~3米不等的花岗岩条石头尾交叉连接而成,桥长约65米,桥墩是一根根木桩。这座小木桥见证了沙湖人艰辛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留下了赵校长这些“老沙湖”的美好童趣。

“在塘中读书的时候,我与另外两位同学跟着生产队长到塘厦买石灰。队长力气大,一个人带回一袋100多斤的石灰,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带另外一袋,没多久生产队长就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他还嘱咐我们慢点,自己却骑单车飞快地赶回村里。当我们到达小木桥时,发现一只草鞋留在了桥面上,队长已经掉进河里了,100多斤的石灰只剩下了一个麻袋。”说起这些趣事,赵校长笑了起来。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小木桥给了沙湖人不少乐趣,同样也给了沙湖人不少伤心往事。每逢雨季,小木桥都会被大水冲断,条石也被冲落在河底。只能待雨过天晴、河水退去后,才能到河里找回条石,搭上桥面,重达几百斤的条石搬上桥面是最辛苦的事情,有时找不到原来的条石就只能用其他材料顶替。而最让赵校长苦恼的事是,桥断了的那些天,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河对面的同学去上课。

“水势不是很大的时候,我就扛着单车渡河,太想坐在课堂里读书了。”赵校长表示,正是这种求知的不易才让他更为珍惜。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赵校长如愿成为了沙湖小学的教师。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村里刚开办不久的小学和小木桥一样简陋,学校被设置在了解放前的旧炮楼上。“刚好5层,一层一年级,二层二年级,‘爬’完5层炮楼,小学就毕业了。”赵校长笑着说。

水泥桥

希望开始的地方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离小木桥不到1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110米长、2.2米宽的混凝土桥,横跨观澜河,建桥时塘厦公社给予了沙湖大力支持,并抽调公社里的技术人员予以帮助,桥墩用16根松木桩打下沙层,在木桩顶用混凝土加固,总投资8500元。

赵校长告诉记者,当时经技术人员测量,河床的沙层厚度约有6米。为了打牢桥桩,村里的三个生产队专门抽调了9头耕牛,以每个桩点为中心,挖了16个深约2米面积约20平方米的坑,从坑中将木桩往下打2米后,再将河沙复填回坑。

这座桥能通行手扶拖拉机,自这时候起沙湖社区的交通才有所改变,赵校长也告别了扛车过河的日子,同样告别的还有那座承载了沙湖人太多辛酸的小木桥——它在水泥桥建成后被拆除,完成了历史使命。

这座桥的建设让赵校长印象最为深刻,当时身为教师的他,在农忙时期也被派到了桥的建设当中,男教师挖沙,女教师搬木板。但是,赵校长并不觉得委屈,反而是充满了希望。

水泥桥建成后没多久,村里为沙湖小学建了几间教室,赵校长和同事们搬出了炮楼。“虽然新教室比炮楼好用了很多,但学校的配套依然跟不上。一些家不在沙湖的教师白天用黑板上课,晚上把黑板放在地上,在黑板上睡觉。”赵校长说。

水泥二桥

开启沙湖致富路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整个沿海地区时,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塘厦得到了高速发展,沙湖社区当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发展机遇。为响应塘厦工业立镇的发展思路,沙湖社区首先拿桥“开刀”。

1991年,在北面属蛟乙塘河段孖寮村旁建起了一座长40米、宽4.5米的混凝土桥——沙湖水泥二桥。该桥可通行较大型的载重汽车,耗资40多万元。当时为了节约资金和材料,在河两岸填土筑坝做码头,将100多米宽的河面缩成了40米,下大雨时河水湍急,使河床下降,1993年成了危桥。该桥虽然只有几年的历史,但它却见证了沙湖从农业走向工业的发展历程,短短的几年时间,这座桥让沙湖人找到了通向小康生活的方向,也拉开了沙湖人致富的序幕。用赵校长的话说,这座使用时间并不长的桥,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给处在十字路口的沙湖人指了一条致富之道。

“二桥建成后不久,学校也逐步迈上正轨,有了7500多平方米的校园,教室的配套也跟了上来,水泥黑板、学习桌椅、教师宿舍都有了。”赵校长说,从这时起,他才感觉自己像个真正的教师。

沙湖大桥

奔向小康生活

沙湖水泥二桥成了危桥后,当时的沙湖村支委班子决心建一座像样的好桥。做这个决定时,有人向沙湖村支委开了一个玩笑,“沙湖建这么好的桥会不会浪费?”支委成员心里非常理解开玩笑的人,因为当时整个沙湖社区拥有的汽车屈指可数,但他们却坚信,总有一天每个沙湖人都会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跑在这座桥上。1998年,塘厦镇政府给予了沙湖社区大力支持,并积极与蛟乙塘社区沟通,最终按照5(沙湖):2(蛟乙塘):3(塘厦镇政府)集资150万元,在沙湖水泥二桥北面10米处建了一座长60米、宽18米、四车道的沙湖大桥。

沙湖大桥的开通使该社区被更多的投资商所认知,企业争相进驻,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伯利亚”的帽子也随着那桥下的观澜河水彻底冲走了。如今,该社区的居民都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私家车,有的家庭甚至人手一车。沙湖人的理想成了现实,所有的质疑都化作饭后闲谈。

如今,过上了退休生活的赵校长告诉记者,年逾70岁的他,现在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开着小车在社区转转,带着孙子在社区文化广场走走,然后约上几个老友,泡上一壶茶,笑谈当年小木桥的回忆……

(见习记者 王子玺 本报记者 李金健)

“粤疆大战”坚韧奏凯值得多重回味——心气加硬气彰显霸气,华南虎拼出非凡胜利 2019全国旅游年票今起发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