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立足根本保地道(民生调查·关注中药材质量①)

日期:11-02
产业化药材麦冬

开栏的话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疗效。中医药法明确提出,要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即日起,本版推出“关注中药材质量”系列报道,着眼道地药材保护、源头种植管理、流通环境监管、中药材炮制工艺等方面,通过地方实践和专家观点,探讨怎样保障中药材安全、提高中药材质量,以飨读者。

道地药材,是传统公认的优质中药材,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作为中医药大省,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不仅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也极为悠久。据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川芎、川贝母等道地药材有49种。在中医药界,更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

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四川面临着部分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对此,四川正全力抓好顶层设计,夯实道地药材的种质基础,建设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力争从“中医药大省”转向“中医药强省”。

选优育新

从种质源头保障药材品质

“要解决药材资源枯竭的问题,首先得从源头,也就是道地药材的种子选育入手。”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早在2006年,四川就启动了“中药材育种攻关项目”,主要围绕川产道地药材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已成功选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的川芎、附子、郁金、丹参、麦冬、赶黄草、灵芝、川射干、红花、姜黄等新品种。另一方面,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四川)建设”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已基本完成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库体与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在库体建设方面,核心库体建筑面积达1640平方米,包括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和干燥库,主要用于各类种质资源的短期、中期及长期保存,库容量可达20万份;配套实验室的建筑面积达1245平方米,包括种子繁育室、种子生理生化室等。同时,完成了人工气候室和温室建设及药用植物种植园圃一期和二期建设,核对整理并完善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收集的第一批种质资源的数据信息。

种子好了,产量上不去怎么办?以川贝母这一川产道地药材为例,其功效独特、市场需求量巨大,但也是珍稀濒危药材之一。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一大批四川本土药企陆续走上了“大力发展川产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之路,通过产业化发展,为道地药材提质增量。

2010年,人工栽培川贝母品种——瓦布贝母作为川贝母新增来源,被正式收入《2010年版药典》,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川贝母资源紧缺的问题。2011年,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四川新荷花川贝母GAP基地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证书,成为全国首个通过GAP认证的川贝母基地,为川贝母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5月,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提出,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必须坚持“全生命周期”和“大健康”理念,遵循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抓好从规范化种植、现代化生产到衍生品及健康服务的全链条开发。

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因势利导,不断优化道地药材种养殖功能布局,重点推进20种至30种川产道地和特色优势药材基地建设。成德绵经济带重点发展川芎、麦冬、附子等;川南经济区重点发展姜黄、栀子、花椒等;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发展天麻、乌梅、川明参等;川西北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川贝母、冬虫夏草等;攀西经济区重点发展茯苓、芦荟、木姜子等。新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种植基地50个,辐射面积140万亩。

授权商标

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

眼下正值金秋,是四川中江县道地药材白芍的收获时节。

来到集凤镇石垭子村,只见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白芍。种植户丁莆树正在田里割杂草,为采挖白芍做准备。“我们这里的白芍肥壮、质坚、粉性足、品质高,卖的价也好,我自己就种了3亩多。”丁莆树说,中江县种植白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保护发展道地药材,中江县曾面临多重困境:面积不大,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生长速度慢,品种混杂;缺乏标准化的市场交易、管理平台,市场管理手段滞后……

为此,中江县采取“地理标志商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商标的资源整合作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地理标志商标,以地理标志商标为纽带,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支持核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品质达到标准和要求的企业、农户规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做大地理标志产品总量,形成规模效应。目前,全县已有3家企业被授权使用“中江丹参”商标,年使用量达40万枚。

2017年中江全县种植中药材10.94万亩,产量(干品)2.5万吨,实现总收入6.5亿元。其中,道地药材中江丹参4.78万亩,产量(干品)1.06万吨,总收入2.64亿元。

深耕管理

统一技术、品牌,全程可追溯

作为全国麦冬主产区,四川三台县致力于深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三台县运用“七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种植,以麦冬全产业链ERP管理云平台为工具,实现中药农业全程可追溯。此举不仅提升了麦冬的品质,也让社员的综合收益水涨船高。

“去年我拿出1亩地,与药企开展订单种植。我按照公司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公司按照每亩1.6万元保产值,除去肥料、农药等费用1500元,共付给我14500元。”三台县小围村村民陈谦科说,有了企业指导、兜底,他不再担心没有技术、管理不好,收入也比去年增加了3500多元。今年,他打算跟企业扩大合作,多种几亩麦冬。

为了保护发展好麦冬这一道地药材,三台县委县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麦冬办,负责麦冬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聚集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和太极集团、四川代代为本等国内知名企业,组建了四川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对麦冬产业的技术瓶颈进行攻关,特别是在规范化种植、加工和诚信体系建设上及麦冬药食同源申报、麦冬须根综合开发利用上发力,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条。

“正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川产道地药材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还包含了优良的植物品质、成熟的栽培技术及适时采收、加工炮制工艺等要素。”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道地药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集中各方力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同投入。严格执行道地药材的生产规范,监督道地药材的各项指标,才能维护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市场占有率。

助力武汉建设全国医疗中心 打造“中部医都”中坚力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即将开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