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主题餐厅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陈栋 摄
火车主题餐厅内景
火车手信表
餐厅内展出的各个时期的火车票
老式电话机
“每一张火车票都是一个故事。”出生于70年代的陈建国是一个特别爱收藏的人,别人收藏邮票,他却喜欢收藏火车票。
陈建国小的时候,交通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们那会儿,谁要是坐火车,往往就意味着远行和长久的离别。”所以,每一张老火车票都记录下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奔赴工作岗位;大学毕业与恋人离别;家人过世返乡奔丧……
回想起20多年前坐火车的经历,陈建国感触良多。
从当年彻夜排队买票,到如今动动手指就能买票;从当年拥挤闷热的绿皮火车,到如今宽敞舒适的和谐号;从当年长途颠簸的普通列车,到如今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陈建国收藏的500多张火车票,翻开了火车票的前世今生,记录了悠悠岁月的喜怒哀乐。
喜欢岁月感的他,不仅喜欢收藏火车票,还从北方拉回来了5节火车车厢,将之改造成了一个火车主题文化广场和火车主题餐厅,继续在东莞延续他难以割舍的“铁路”情结。
第一代纸板火车票年份十足
纸板火车票、区段票、代用票?相信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们,根本听不懂也压根没用过这些火车票。
但就是这些听起来十分陌生的火车票是我国使用的第一代火车票,使用时间特别长,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
陈建国收藏的这张由桂林北到长沙的纸板火车票已经开始泛黄,当年售价仅需12.40元;而这张由柳州出发的代用票至今已经有37年了,是由铁道部柳州铁路局发售的,可以搭乘1971年12月25日的第206次列车。
而这张由贵州省内的黄丝到马场坪的短途火车票,票价仅0.3元,票价低得有没有让你咋舌?
除了老火车票,陈建国还收藏了不少铁路上有年份的物件——1970年3月由人民铁道出版社印刷出版的《全国铁路营业站示意图》、1970年8月25日的一张由上海铁路局发售的货物运单、老版铁路职工工作证、客运员肩章等。
软纸票、小蓝票到电子客票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增加售票效率和提高防伪性,软纸火车票诞生了,第一代纸板火车票由此被取代。
软纸火车票在淡粉色的票面上用碳带,印有一维条形码,提升了车票防伪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排队难、买票难、乘车难现象。来自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每张票的售票时间也缩短到了3至5秒。
但由于软纸火车票还不具有磁性,随着防伪要求的提高和检票闸机的使用,软纸火车票渐渐被第三代火车票——磁性火车票所取代。
磁性火车票其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小蓝票,从2007年开始被使用,不仅质量比第二代车票好,而且还有防磁场干扰和耐高温的特性,具有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强的特点,可以快速检票进站,制假售假行为得以有效遏制。
现在,铁路迎来了无纸化时代,高科技产品,“刷脸闸机”投入使用,旅客凭借二代身份证就可以自助进站,大大减少了进站核验票证的时间。
就在上周四(11月22日)铁路部门又在海南环岛高铁,实行电子客票服务试点,为旅客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铁路旁火车厢里惬意用餐
“这几十年铁路发展得太快了!”陈建国感慨,1993年他上大学时候,踏上了由洛阳开往北京的火车。陈建国回忆,现在的人们根本想象不到当年春运坐火车的囧境——从进火车站到上火车,再到下车,人多得你根本坐不下来。原本每节核定载客100多人的车厢里,能挤进500人。列车开车前,女孩子们根本挤不进车厢,只能被送行的亲友从窗户推进去。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旅客在车厢里都能热得一身臭汗。
陈建国依然记得当年大学毕业那年,同学们背上行囊乘火车各奔东西的悲伤。那时没有手机,通讯只能靠信件和电报,只要一搬家,通讯基本就断了。所以,大学毕业时的分离,往往就意味着一辈子的离别,怎么不让人感伤?
拥有浓浓铁路情怀的陈建国,不仅从各处收来了500多张有年份的火车票,还从北方找来了5节火车车厢,拉回了东莞常平。在广深铁路旁开设了一个火车主题文化广场,在火车厢里开设了火车主题餐厅,创意十足。
坐在舒适的车厢里品尝着美食,不时还有一趟趟高铁列车从不远处的铁路上飞驰而过,在这里能体会到与众不同的用餐感受。(记者 冯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