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晚年生活何处安放

日期:10-18
保险养老护理

一人“失能”一家“失衡”

失能老人成家庭沉重负担

每天清晨六点,家住安徽合肥的杨女士就要起床,为中风后半瘫痪的老母亲翻身、换尿布,再伺候洗漱、吃早饭、喂药。老人中风后吃饭很慢,往往是吃一半漏一半,等喂完饭、收拾干净,就到了上午十点,杨女士自己才匆匆吃一口饭。下午有时杨女士要陪着母亲去医院复诊,有时就在家中陪护。

“这还是有家政阿姨帮忙做饭、打扫的情况下,我照顾妈妈都觉得力不从心。”67岁的杨女士说,母亲生病后情绪很低落,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家人全靠猜来理解她的需求,这也是她不敢将母亲完全交由保姆照料的缘故。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10月共同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

安徽宣城市汪波的父亲身患重症肌无力,双腿不能正常站立,长期由自己和母亲、姐妹等4人照顾。2017年,母亲身患阿尔兹海默症。汪波一家只得将父亲送往养老院,由姐妹定期探视,自己和丈夫、儿子照顾母亲。即使这样,一家人也时常担心母亲走失或在家受到意外伤害。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专家指出,平均来看,1个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需要3名家庭成员照料,已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对于一些困难和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压力山大”。

他们疾病与衰老并存,无法行走、不能自理,甚至无法控制身体排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失能老人。

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已超过4000万人,他们的养护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减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料和经济负担,维护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养老服务机构

短板亟待补足

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迫切需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社会能提供较强针对性、专业性、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服务,但目前现状并不理想。

“截至2017年底,安徽宣城市共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19321人,目前,入住专业机构的(含医院、养老院)共有3623人,其中城市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入住专业机构的有35%,农村有17%。”宣城市民政部门有关负责人指出,机构养老的需求很大,缺口很大。

费用高也是很多失能老人无法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民政部门分析,机构照料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收费一般都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绝大部分家庭无力支付。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相关设备设施及人力投入更多;二是养老机构需承担的风险更大。因为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行动不便甚至不能行走,很容易发生意外,一旦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容易引来老人家属和养老院之间的纷争。失能老人家属如果要求赔偿,养老机构一年甚至是几年的收入都有可能赔进去。此外,养老院的信誉度也会受到影响。

而更多的社区照料中心,基本都只接收健康老人。原因是照顾失能老人存在巨大责任风险。这不仅让失能老人感到失望,健康老人也担心:自己身体还硬朗的时候尚能到社区照料中心坐坐,万一哪天躺在床上不能动了,该怎么办呢?

小区嵌入式养老机构

渐成重要趋势

如何让失能老人安度晚年?在采访中,多名业内人士均提到“医养结合”。因为除了普通护理、照料外,失能老人更需要的是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医疗护理,这也是如今很多养老院特别是民办养老院不愿接收失能老人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养老机构自身力量很难实现,它需要医疗、保险、民政等多部门合作。

除了医疗技术及知识的介入,对于市民来说,更希望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包括依托老年护理机构这个载体,将失能、半失能等需要长期护理的所有参保老年人的医疗护理费,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

专家认为,还要大力发展小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为家庭照护者提供便捷、低价的喘息式服务,也是养老重要趋势。

社区养老中心连接中介机构、社工、志愿者、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为居家养老者提供各种需要。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对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职工,加大专业培训力度,解决护理员紧缺问题。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更多力量参与到关爱老人和失能者的队伍里来。

此外,人工智能时代可穿戴式设备的推广,也能够让社区中心管理居家保姆的服务质量,解决子女后顾之忧。

长期护理保险

破解医养两难困境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

着眼于解决失能、失智老人刚性照护需求和保障问题,2012年青岛市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并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完善升级。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青岛市市北区敦化路街道邵新兵老人今年91岁,前一段时间因病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得知老人符合青岛市办理长期护理保险规定后,女儿王女士为他申请了居民护理服务。“护理人员能够陪着老人,我也有了短暂的喘息休息时间。”王女士说,老人享受政策后,报销比例达到90%,家属每月只需负担200元,大大减轻了家庭照护的经济负担。

今年4月,青岛市创新实施了“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行多元化筹资机制,在原长期医疗护理基础上,将基本生活照料纳入职工护理保障范围。

上海目前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老人共约16.9万人,其中接受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约7.5万人,接受居家护理服务约9.4万人。此外,长期护理保险还为1万多名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老人发放了居家照护的现金补贴,有效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耀垠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有效减轻了失能老人经济负担,由于有了专业人员护理,失能老人的康复更有质量,子女的照料压力也大大减轻。

[案例]

家门口前享晚年

沈阳探索“公办民营”居家养老

日前,记者探访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文安路社区的万佳宜康居家养护中心,这是一家政府提供办公用房,由民营机构运营的连锁养老场所。

80岁的失能老人吴秀兰刚来养护中心时抵触与人交流,护理员几经谈心,才明白老人因为大小便全在床上,怕自己身上有味儿,不好意思面对外人。借助国内先进的助浴设备,老人一周洗两个澡,平时护理员勤打扫、勤翻身。身上干净了,内心也敞亮,老人现在逢人就主动唠嗑。

文安路社区覆盖19个小区,6100户居民中共有2500位60岁以上老人,其中就有许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养护中心开辟20多张床位,既可提供长期看护,也接受早晨送来、晚上领回的日间托管,让老人家属有了喘息之机,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

在中心一楼、二楼的公共面积,一间间棋牌室、舞蹈室,一处处健身设施,为社区内行动方便的老人无偿提供着休闲和娱乐。经常前来打牌、锻炼的胡兰芝老人说,这里环境好、设施全,中午还能吃平价午餐,下午免费洗个澡,日子过得有滋味。而接受长期护理的郭奶奶则认为,这里人来人往,几乎每天都能碰到老朋友,住着不寂寞。

不仅吸引老人“走进来”,居家养老中心也借助网络优势“走出去”提供入户照顾、送餐上门、临时照料等个性化服务。家住电业小区的82岁空巢老人孙彦范以前是养护中心的常客,不久前,老人因脑梗发作摔倒造成骨裂,行动不便,按时吃饭成了难题。每天中午一到饭点,护理员就会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孙奶奶家中。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眼下在国内许多地方正悄然兴起。沈阳市针对“居家养老”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养老机构无力承担的特点,探索“公办民营”发展模式。政府提供办公用房、少量补贴并实施行业监管,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如今已建成20多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据新华社

据新华社

两位大学老师辞职到高中教书 今起,跟着“兵兵”逛金秋菊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