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奥数越禁越火,著名数学家解析“奥数有利于数学思维吗”
一边是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奥”,一边是奥数越禁越火,甚至连当前的大学生也在咨询暑期高等数学研讨班事宜,俨然奥数已成为高等学府精英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奥数教学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这一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界关心的重要议题。
在我们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没有任何国际学术交流的封闭而简陋的环境中,数学学习一直从培养兴趣出发。我也因此在函数论研究领域有所成就,为数学发展做出了中国人的贡献。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为此数学学习要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学习蕴含的数学思考和思维方法。若是偏离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思维能力的初衷,家长或学生学习奥数就具有太多的功利性。这就偏离了奥数的宗旨。
国际奥数竞赛,是给对数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数学成绩前5%的学生,准备的一种有益的学科拓展活动。1986年中国开始参与国际奥赛,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两名中学生去参加,上海那名学生得了三等奖。其实这也是中国比较真实的水平。随后,中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活动,每队派6名选手,并开始了选拔集训模式,每年都收获不少金牌,中国队总成绩逐步名列世界前茅,引起国际关注。
有一次,国际奥数竞赛的组织者专门询问我:“中国队选手连续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赛前集训多长时间?”了解他的言下之意,我轻描淡写地说:“大概两三周吧。”事实上,国际奥赛每年7月左右举办,中国队选手经过寒假冬令营选拔后,就要开始长达半年的专项集训,讲授各种解题技巧。这与国外选手大多比较自然的参赛不同。
因为参赛获奖选手大多被国内名校直接录取,也是一条升学道路,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结果本来是少数人的游戏,现在愈演愈烈,竟然变成全民培训,而且延伸到小学,甚至一年级就开始了。但是,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一些数学兴趣不高的孩子,会极大伤害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有很大差别。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好初等数学,打下一定基础再学高等数学,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被外在力量强迫着学习。当下全民皆举的数学培训,基本是一些解题技巧的灌输,已经脱离了数学教育思维锻炼的本质,尤其以得金牌为目标的培训更是不可取。
就像许多运动员,通过大运动量的极限训练,以金牌为唯一追求,这完全背离体育精神。这样的运动员也很少能成为体育家。清华大学马约翰先生是一名真正的体育家,他身体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精神,引导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使体育运动在清华形成一个优良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这与金牌教育理念完全不一样。
时下有一种“人才培养要赢在起跑线上”的流行说法,实则不然。现在的教育比较反常,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对学生管理得很严苛,把所有的力气都消耗在考试上,造成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对学习毫无兴趣而怠学。
人的成才好比马拉松赛跑,如果前几百米或者一两千米就把体力耗尽,精疲力竭,后面的长距离怎么能跑得下去?有些机构已将课外学习办成赚钱的产业,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幌子,实际上这是以赚钱为目的,增加家长和社会焦虑感,是糊弄人的,与教育成才没有什么关系。
学习数学,勤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数学领域分布很广,人们需要很多数学积累才能深入研究,这与100年前存在许多领域待发展的数学世界不同。当然,学好数学需要有悟性,否则难以入门。天赋与勤奋对于数学家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个不好具体量化,现在学好数学需要更加勤奋。
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一些家长、老师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功利想法,影响到孩子做出偏离数学的选择。许多学纯数学的人,纷纷转身应用领域,甚至改学金融工程,投身投资界。对于有天赋的孩子,要有远大的追求——为科学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考虑职业和出路。
数学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纯数学,只有纯数学才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真与美。应用数学不一样,一般不是用真和美来衡量,而是以应用的广度和效用来衡量。真正对数学有兴趣、有才华的孩子,应该去研究纯数学,才能做出较好的贡献。一些颇有天赋学数学的孩子,因受到家长的影响而转向应用甚至转行,其实是颇可惜的。
当下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我也颇为担心。听说外地一些学校,孩子每天学到夜里12点,早晨5点就起床,一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长时间这样,孩子怎么受得了?
(作者系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钟秀斌采访整理)
来源:杨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