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尊直径3.5米的葵盘雕塑,称之为“华葵”。
这是许江画葵的第十五个年头。
9月29日,上海民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近作展“葵颂”的现场,说起画葵这十五年。
许江以葵为20世纪的中国人立象,表达史诗般的命运和感想。作为与改革开放相伴相行的一代人,许江这代人最深刻地领受着这场民族伟大解放的洗礼与塑造。对于这代人来说,如果要以一物来发奋抒情,那就是葵。
所以,这一次的展,便是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项目,是为向国庆献礼。
此次“葵颂——许江近作展”,是许江近年来艺术创作的集中展示,共展出油画作品50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雕塑与大型装置作品。展览期间,还将组织多场学术座谈会,意在通过许江的绘画,通过围绕“葵颂”的讨论,唤起对于20世纪历史的感觉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唤起一种以艺术劳作深耕生活大地的民学精神,一种面向时代砥砺前行的人民意识。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9日。
本报记者林梢青通讯员叶子越刘杨
“十年磨一葵,我画大葵、小葵、硕葵、残葵,画春葵、夏葵、秋葵、雪葵,中国人有咏物的传统,梅兰竹菊即是这一传统的诗化表现。但在我看来,真正代表20世纪中国人的只有葵。历史选择了葵,葵是这代人的肉身……我努力用群葵的沧桑和坚强重现时代的宏大叙事,重现一代中国人经磨历劫的精神图谱。”
许江画了15年葵,同时他也一直被一片片葵园推着走,不断赋予葵新的生命。比如,这次新一组的《葵园肖像》,他酝酿许多年,一直到数年前才小心谨慎地落笔。
展览以“葵颂”为名。
“远望”、“被拯救的葵园”、“致葵园”、“重新生长”、“精神绽放”、“东方葵”……这些都是许江历年来个展的主题,这一次,为什么是“葵颂”?
因为它想说的,是“向阳花开”的一代人的曲折身世和精神写照。
从最后那一幕“葵颂”说起吧。一整片曾抵达过德国德累斯顿、科布伦茨、国家博物馆,被大家誉为“像一片流动的火”,“像灰烬与烈火一道重生”,“在这里,死去的挺立着,活着的也一样挺立着”的中国葵园,此刻在亨德利:D大调第4小提琴奏鸣曲的背景乐之下,燃烧升腾。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葵颂”以横葵如山、悬卧逐浪的多媒体装置面貌出现,由1600根6米高的葵的雕塑构成的葵林如一片葵的海洋,塑造出一个火红年代的直观现场,大地流火,仿佛一场颂歌以纪念一代人燃烧理想的血和梦。展厅外面陈列着6尊直径3.5米的葵盘雕塑,称之为“华葵”。场内与场外,野火与华葵,仿佛千山万壑。
令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如肖像般的葵。八十八个如此逼真的葵盘,却又不由令你想起八十八张纵深的面庞。
再往前走几步,是更为巨大的葵盘,犹如列阵般排列,观众穿行而过时,小心翼翼,像是怕惊扰了葵的呼吸。
有年轻人在一旁自言自语:“许老师是如何做到的?远看如此具象,近看又如此抽象?”
而许江不经意的回答,像是对他的回应:“说起来,我的用笔比较厚,都是用刮刀刮,有人说废笔十支,我是真的废笔三千,数以千计的废笔。”
又有人问,为什么许江笔下的葵盘越来越大?
许江说:“葵最可贵就是与人同高,真实的葵盘与人的脸庞差不多大,你对着它,仿佛对着一个植物在说话。我很早就想画这批画,但生怕画坏了,憋了很多年,两年前才开始动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心中含着一份沧桑、一份忧患。总是问自己,画不好怎么办?”
而当这些葵盘叠垒,对自己这些年的等待,许江显然是满意的。
“我在这里用葵来表达草木人心,葵盘的千回百转来表达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精神的成长历程。但实际上葵也进入了我的生活,我用它来演变我的日常思考、我的精神活动,我的很多想法都在这里头显现出来。”
十五年,那些早年最初见葵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入中年。许江的同辈们,每一次面对葵,也依然有不同的感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说,在他观看《葵颂》这个展览时,有三个词在脑海里频闪,它们贴切地概括了他所了解的许江其人、其画——“担当、忠厚、情怀”。
“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和国家整个时代的大节拍是重合的。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幸运,我们把它叫做命运,我的葵都有一点苦味,都是充满沧桑的老葵,都有葵自己的故事,这种苦味源自哪里?源自我们这一代人心存忧患,但我们不会因此而颓废沮丧,反而会更珍惜我们的现实人生、更珍惜每一天,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沧桑而依然坚强。”许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