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了辟这个谣,真的是让人跑断腿了……
9月12日,有个做评测的公众号发了篇名为《这个标准实施后,我们就更加无从选择了》的文章,指白砂糖新标准“倒退”了,且暗示是企业“不顾消费者健康”,一时激起了不少“民愤”。然后有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表示这篇文章纯属谣言,而为了准确辟谣,有专家多方查询资料,直至今天才把文章写出来。全文篇幅较长,如无耐心阅读,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总结。
事情是这样,9月1号起,白砂糖的新国标 GB/T 317-2018 开始实施,而这个新国标中对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硫残留的要求遵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标准,而《食糖》国标对二氧化硫的要求,又遵从食品添加剂国标 GB 2760的要求。然后,食品添加剂国标中对食糖类别的二氧化硫限量为 0.1 g/kg,而白砂糖老国标里的二氧化硫限量分了等级的,即使最低的二级指标也是30mg/kg,相差了3倍多。
▲白砂糖旧的行业标准中有二氧化硫指标简单来说,白砂糖有了新国标,其中虽然还有等级划分,但等级划分的指标里不再有二氧化硫项目,这个项目只能看食品添加剂国标里的规定,但食品添加剂的国标里对二氧化硫限量要“宽松”很多。所以该公号认为,如果想选二氧化硫残留量更低的白砂糖,过去可以看等级,现在是没辙了。
为了突出“二氧化硫”这个指标的重要性,该评测号在微博发布时,称“二氧化硫”是“三类致癌物”,不过,很快有网友指出,“三类致癌物”其实不是“三级致癌”,而是指“没有证据证明可以致癌的物质 ”。对于这一可能的误导内容,该评测号已经在微博上致歉。
不过,网友还是有疑惑:为啥按照新国标,二氧化硫的残留限量放宽了3倍多呢?该评测号给出的暗示是“赚钱至上,健康靠后”,并称标准制定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制糖企业,甚至做出了“特别气愤却又无能为力”的表态。
1
白砂糖的标准并非都由企业制定
那么,真实情况如何?笔者先来讲几点大家很容易看懂的东西:
首先,白砂糖新国标的制定单位确实有很多企业,但牵头单位是“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东省甘蔗糖业研究所)(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单位在标准制定中具有相当的话语权,无视这点,只说“标准制定单位绝大部分都是制糖企业”,有失公允。
笔者以前就解释过,由于企业了解生产实际,甚至有些企业在科研上也领先,企业参与制定标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白砂糖行业总体上集中度不高,企业数量多而体量小,另外,本来就是一个小行业,所以研究机构也少,反映在标准制定上就会出现这种研究机构小而企业多的情况,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也有人问,就那么一两家国家研究单位参与,难道他们不会联合企业一起坑消费者?这种猜测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不符合实情。如果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因为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大部分算是行业中的龙头,他们的技术更好,反而会趋向于制定一个更严的标准,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标准把行业中后部的企业直接挤掉。何况,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标准十多年来就是那么执行的,生产企业又不是做不到。
此外,笔者还找到了一篇论文,可以佐证参与制定标准的机构是怎么想的。这篇论文发表于2016年的《甘蔗糖业》,名为《对食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探讨》,作者是广东省甘蔗糖业研究所的黄雪影工程师等人,其中涉及二氧化硫残留的内容截图如下:
这一长段的内容,翻译一下就是“原先食糖卫生标准里的二氧化硫指标比食品添加剂国标里的要严格,我们10多年来一直是按这个执行的,大家也都接受了,现在按食品添加剂国标来,我们也很无奈啊……”
所以说,问题根本不是制糖企业想这么干,而食品添加剂国标那样规定了!而制定食品添加剂国标的是卫计委所属的另一帮专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按照2014年刚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上述评测号截图的是这版),实际上食糖中是不允许检出二氧化硫的!原因就是上面截图中蓝圈的部分。当然,这属于标准制定时的一个文字错误,在2018年6月5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经出了一个勘误,修正了这个问题。
▲风评中心网站对食品添加剂国标中食糖相关项勘误当然,按照勘误后的食品添加剂国标,白糖及白糖制品等允许的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是0.1 g/kg,这个值确实是“宽松”的,它不仅低于国标标准,也低于正在执行的行业标准。
从以上细节可以看出,食糖中(不只是白砂糖)的二氧化硫限量指标,在标准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2
添加剂国标总体把控二氧化硫残留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呢?这就需要介绍一下目前中国食品标准修订的大背景和趋势。
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前,中国涉及的食品标准非常多,卫生、质监、农业等各部门都出台过标准,这些标准之间经常有交叉、重复的现象,标准多而杂,导致企业经常无所适从。大概在2010年后,卫计委启动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标准清理修订工作,这项工作进展很大,但由于涉及到的标准非常之多,到今天都还没有全部完成。
这次标准清理修订的总体思路,就是让标准更科学、统一、有条理,比如将过去多个部门的标准,整合到一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作为底线的强制性标准,在国家标准这一层面,不再有重复交叉的现象,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范围之外的内容全部转为推荐性标准,这样看起来就简单明了。(对于标准清理工作的解读见风评中心网站://t.cn/EPxIv3x)
在这项工作中,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修订是一大块,也是一个专业的组别。需要解释的是,食品添加剂标准修订的原则和方法,是整体上评估这种食品添加剂在所有食品中的暴露量和风险,比如说,二氧化硫作为漂白剂、防腐剂在很多食品中(香菇、坚果、饼干、葡萄酒等等)都会出现,那么专家就要结合食品生产的实际情况,评估这种食品添加剂在各类食品中的分布情况,然后分类设定一个值,确保它们在“最后加起来的总量上安全”。
因此,必须明白,不管白砂糖里有没有分级、分级指标是多少,国家的强制标准已经考虑到了它的整体安全性。而二氧化硫的微量残留在各种食品中都有,只挑白砂糖的限量来说,然后谈它的所谓危害,是很奇怪的事,因为水果干、腌渍蔬菜、巧克力、饼干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限量也是0.1 g/kg。
再说安全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二氧化硫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并制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7mg/kg bw,按照这个数值,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每日允许摄入量最高是35mg,就按这个“宽松”版的白糖标准来算(即0.1 g/kg),也得每天吃6两白糖(还得天天吃)才到这个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笔者查阅了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食糖中二氧化硫的检测情况,虽然偶有查到超标的问题,但即使是超标的产品,也很少有达到0.1 g/kg这个值的。
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国标在制修订中,由于涉及到的小项目实在太多了,有些项目很可能没有把行业企业和机构的意见吸收进来。食品添加剂国标中的二氧化硫于“食糖”一项就是这种情况,它只是沿用了过去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里的值——按理说应该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调整的。但这是工作程序问题,不是倒退,更不是“赚钱至上,健康靠后”。
3
无需担心市售白砂糖二氧化硫残留问题
不过,既然食品添加剂国标有一个“比较宽松”的限量,那么白砂糖的行业标准里为什么不在分级指标里纳入二氧化硫呢?理论上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做,比如不仅把二氧化硫当作一个安全指标,还当作一项“质量指标”——因为分级分的是产品质量,但这样太牵强了,过去的标准也没这样干。
相反,不这样做更说得过去,因为食品标准修订的趋势就是把所有强制性的指标都纳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而其它标准中不再涉及安全指标。而过去二氧化硫是一项卫生指标,将这一指标纳入食品安全国标后,就不会在推荐性标准里出现了。新的白砂糖分级标准中,涉及的是都是理化指标,再加入二氧化硫指标,就有点不符合体例。
笔者电话联系了GB/T 317-2018 白砂糖标准的制订人之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工程师黄雪影,黄雪影表示,白砂糖的新标准中没有二氧化硫这一项,确实是因为二氧化硫作为基础性的安全指标,已纳入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需要遵从这一体系。
另外,黄雪影还表示,作为消费者,无需担心白砂糖中的二氧化硫“残留情况”会倒退,因为企业的工艺已经执行很多年了,是不可能倒退回去的。
当然,目前中国制糖业的总体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在二氧化硫残留问题上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艺,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顺便说一下,新的白砂糖标准里的分级指标包括其它理化指标,理论上更高级别的白砂糖确实是“更优的白砂糖”,但不同级别都是安全的,要买什么级别,完全是个人选择问题。
▲新白砂糖标准中的分级指标最后,帮大家再回顾一下主要观点:
1、 白砂糖的新推荐标准中没有二氧化硫这一指标,是因为遵从整个食品标准体系,因为作为一项安全指标,食品添加剂国标中已经规定了。
2、 食品添加剂国标总体上把控着食品中的二氧化硫的安全问题,即使按照“宽松”的指标,推算起来每天也要吃6两白糖才会超出推荐值。所以这不是一个特别应该担心的问题。
3、食品添加剂国标中对食糖中的二氧化硫残留规定与食糖行业现实情况不衔接,目前的值确实“有点宽松”了,未来很可能面临再修订。
来源 |食品安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