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伤昏迷 责任谁担?
9月3日下午,浙江金华市洋埠镇的刘女士骑电瓶车下班回家途中遭遇一场飞来横祸,撞上悬停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的无人机,连人带车翻进路边的沟渠,后脑勺严重受伤,小拇指被切掉半个。她被立即送往医院作了开颅手术,至今仍昏迷不醒。
肇事无人机属于浙江某科技公司,该公司受一家农业公司委托,在给附近的水稻田喷洒农药。这种无人机机翼柄长1米左右,有4个旋翼,一次喷洒作业能装载10公斤药水。
涉事无人机操作员陈某表示,事发时他像往常一样控制无人机下降到距离他五六米远的一条道路上,准备加装农药。“当时无人机正悬停在距离道路地面1米左右的位置。”陈某说,无人机降落前一般都需要先悬停,观察好再降落。但事发突然,他还没来得及观察仔细,刘女士骑电瓶车就直接撞上了无人机的旋翼,掉进沟渠。陈某马上与几个同事合力将刘女士救上来,并叫了救护车,同时也拨打了110。
据金华市司法鉴定中心的初步意见,刘女士的伤情至少构成重伤二级。9月18日,金华市婺城区检察院以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批准逮捕陈某。
与之前屡屡见诸报端的“黑飞”不同,这一次“闯祸”的无人机并不“黑”,这家浙江公司拥有《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经营许可证》,而其“飞手”陈某有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执照,而且肇事的无人机还买了意外保险。
这种无人机能否在道路上起飞降落?在考相应的证书时有无培训过喷洒农药无人机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公司有无相关无人机操作规定?面对一连串的问题,陈某说,没有相关规定,自己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培训,没有明文规定说无人机不能在道路上起降。
无人机发烧友拓步荣介绍,新手玩无人机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掌握操作流程,最好在有经验者指导下操作几次,同时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适时调整飞行姿态,一定要避开禁飞区,避开高压线电线和人员稠密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在雷电天气千万不要放飞。另外,既便有些无人机有规避氢气球、风筝等障碍物的功能,但对于初玩者来说,容易出现操作失灵的情况。
检察官说法
操作员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
办案检察官表示,犯罪嫌疑人陈某已在该村作业多日,且当时正是村民下班时间,其作为无人机操作员,在可以预见自己将无人机悬停在村道上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行人受伤的情况下,盲目自信,疏于观察周围情况,导致被害人撞上无人机至今昏迷不醒,造成了被害人重伤的严重后果,其行为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
目前,我国还没有通过立法对无人机飞行进行管理,现实中大量依靠协会和“飞手”自律,但是协会仅仅起到一些飞行的申请等协调作用,并无管理职能,日常管理还是依靠公安部门和民航部门的管理。
办案检察官认为,要尽量避免无人机伤人事件的发生,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和宣传工作。例如,无人机作业时没有显著警告灯,以及螺旋桨叶片外没有设计防护罩,都属于安全设计缺陷,应针对这些方面制定生产设计标准;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应在降落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等。此外,不仅要加强无人机飞行资质审查,更要提高“飞手”们飞行安全的意识,避免此类案件再次发生。
记者体验
没飞行执照没注册也能买无人机
近年来,由于无人机“黑飞”或“飞手”操作不当等原因引发的事故屡屡发生,当事人基本上被处以罚款或者行政拘留的处罚。
昨日,记者联系一家省级单位的物管员吴先生,他表示单位采购用于航拍的无人机就放置在办公室,平时除工作之用外,也经常有同事借用外出游玩自拍,只要无人机不出现损坏、按时归还,就会网开一面,而且借的人很多。
民航局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要求民用无人机制造商和民用无人机拥有者须在民航官方系统中申请账户,进行实名登记。但在实际购买无人机环节,有没有强力监管举措呢?昨日,华商报记者登录京东商城,在福建某公司咨询HS700双电版无人机,客服表示很多客户喜欢这款无人机。记者提出没有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是否可以购买,客服表示:“也可以买”。记者询问在民航局官网没登记注册是否也能购物?客服表示:“可以买的”。
客服表示,在民航网站上注册需要填写买家的身份证号,是买家自己完成的。也就是说,购买无人机信息注册一般是靠个人自觉完成的,基本上无需任何手续就可购物,工商等职能部门对无人机销售环节无法进行有效监管。
专家说法
刑事追责固然必要 但立法监管更重要
资深法律学者欧阳晨雨昨日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表示,刑事追责固然必要,但正义还不能止步于此。
玩小无人机需满足3个条件
欧阳晨雨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对于至今躺在病床上仍未苏醒的刘女士来说,其亲属可以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陈某及所在公司承担侵权责任。
欧阳晨雨表示,随着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事故案例也随之增多。与事故频发形成对照的是,无人机的立法和监管,还有不少漏洞。现实中,“无照黑飞”照飞不误。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需要满足3个条件:操作人员具有无人机驾驶执照;军方审批的合法空域;申报民航飞行计划。
超7千克需申请飞行驾照
依据民航局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重量超过7千克的无人机飞行之前必须申请飞行驾照并申报飞行计划。也就是说,和汽车一样,无人机驾驶人也必须经过培训,学习气象、空域法规、飞行原理等,考试通过后获得相应资质,取得无人机驾驶执照。目前,我国已经有正规的无人机“飞手”考试。可以通过参加由民航局授权的中国AOPA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证书——“无人机系统驾驶员合格证”。
哪些区域不允许无人机飞行
禁飞区域、限飞区域和涉及机场、主城区等的净空保护区都不允许无人机飞。净空保护区是由空管部门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规定实行,一般为机场跑道两端各20公里,两侧各10公里的矩形区域。在净空保护区内,升放无人机、航模、孔明灯、风筝、气球灯升空物体,一旦升空,全都属于“黑飞”,如果造成严重后果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欧阳晨雨指出,应该看到肇事无人机背后是人祸。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尚未出炉,民航局颁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鲜有执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的落实“多凭无人机拥有者个人自觉”。这种尴尬的现状,都为无人机安全隐患的发生埋下了伏笔。面对受到伤害的公众,从立法到监管层面,都理应迅速跟进,确保无人机的购买、登记、使用、培训等规范有序,从而避免这类悲剧重演。 华商报记者 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