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现象,从何而来

日期:09-27
浦江美术吴山明

吴山明

“诸位乡亲,美术爱好者,对家乡关心的人们,大家好。”玫红色T恤,白发飘飘,吴山明走上舞台,一开口称呼,台下的浦江人都笑了,真的再亲切不过。

从浦江走出来的书画家太多了,“三代善画、父子同书、夫妻共绘、兄弟斗彩”,这在浦江人家里,是太普通的“特长”了。

浦江现象,是昨天下午举行的“美术与乡村振兴”书画名家论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一个只有39万人口的小县,在中国美术史上出现那么多大名鼎鼎的书画家,没有断代,是个孤例。

比如上世纪20年代后的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再之后,有郑祖纬、张子屏、徐天许、张苇研、戚维新、方增先、吴山明、柳村、张世简、张岳健、马锋辉、陈琪、胡良勇、骆献跃等,一个一个从浦江走来,成为响当当的名家,他们在大写意花鸟画、现代人物画以及诗词、画论等方面成绩斐然。

这样独特的浦江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县,人人能书会画,百年间走出诸多书画名家

浦江现象,从何而来

“浦江现象,在全国美术界赫赫有名。每到一个地方,很多大城市的人都在问我浦江现象。办这么连贯性的书画节,在县级城市,全国唯此一家。”中国美协活动组织处副处长杜松儒说。

浙江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骆献跃,也是浦江人,他认为,浦江美术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个39万人的县,居然有这么多的美术馆。”

20多年前,浦江建立了吴茀之纪念馆,后来又有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馆、文景园书画会展中心、浦江博物馆等,还有书画一条街,硬件设施和投入,这在全国都是没有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名家名作。

还有一点,浦江的美术创作队伍,很特别。

骆献跃说:“浦江和省里其他地方的美术普及不一样,秀洲有农民画,舟山有渔民画,但浦江美术是文人画。整个浦江县的普通老百姓都很热爱文化,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还会挂书法与中国画,这已经成为浦江的特殊民俗习惯与文化品位。”

吴山明还记得,山明美术院和方增先老师的美术院开幕时,浦江有10余万人进城参观开幕庆典,挤满了,可见家乡人民对美术的关注程度。

山明美术院也已经办了20多年,培养了3000人,当中有300人考取了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他们也许并不会成长为画家,但是通过学习美术陶冶了性情。美术,是一种审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审美和情怀,建设乡村,振兴乡村不一定能做得很好。

浦江好多老百姓都喜爱画画。“在中国书画之乡,人人能书会画,中国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生活中能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美的享受。”同样是浦江人的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琪说。

“我老家在前吴,现在在水库下,以前是个500人的大村。”吴山明说,“小时候,我和已故的著名文学家吴战垒一起画画,我们两个在小学就是小画家,到了端午节,同学们都会刻香包印,我们就有事情做了,在上面描《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人物。”

而在昨天书画节开幕的非遗展示项目中,浦江香包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依然在为大家描着孙悟空,贴在香袋上。浦江人爱画画的气质,历经百年,依然相通。

当然,能成为现象,不仅是因为出了这么多艺术家,画画这件事,已经融进了每一个浦江人的生活里。

本报记者马黎通讯员杨琳惜

大一新生粗心丢行李热心的哥帮忙寻回 西溪湿地的柿子红了,十一喊你来尝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