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日前,《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外发布。在现行政策体系基础上,《措施》大幅度扩大支持范围、大幅度优化组织方式、大幅度提升补贴标准,明确了多领域多方面的加力支持政策。关于本轮“以旧换新”措施的现实意义、实施效果、面临瓶颈以及完善对策,《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教授。
本轮“以旧换新”政策旨在全面、系统、持续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日前印发。本次《措施》强调“加力”。“加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曾刚:本次《措施》旨在进一步刺激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加力”主要体现在:
一是加大政策力度。本次《措施》明确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领域的使用,显著提升了财政政策的专项支出力度,此外还配套了税收优惠以及再贷款配套政策支持。
二是扩大覆盖范围。《措施》涉及的领域较之前领域更广,设备更新方面,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并明确未来还将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除传统的家电、汽车等消费品外,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以及智能家居消费等包含在内,极大扩展了政策支持的范围。
三是增强激励措施。提供了更多激励措施来鼓励消费者和企业参与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如提高补贴标准、简化申请流程等。
四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为了强化金融机构对设备更新资金需求的支持,《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对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金融政策方面,《措施》明确要发挥再贷款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税政策方面,《措施》提出要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提高中央财政贴息力度(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贴息期限2年,贴息总规模200亿元)。财税、金融政策力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贷款和融资服务,为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是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废旧产品回收处理、信息化管理等,以确保整个更新换代过程的顺畅。除此之外,为确保各项政策的顺利开展,《措施》还明确了相关的管理责任归属,并提出要及时跟踪问效,持续优化相关政策。
《金融时报》记者:过去消费品市场经历过哪些以旧换新行动?本轮“以旧换新”有哪些特点?与以往有哪些不同?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曾刚:近年来,我国曾多次推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历次的重点略有不同:2009年至2011年家电以旧换新:针对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家电产品。2009年至2010年汽车以旧换新:鼓励报废老旧汽车并购买新车。2015年开始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2019年开始的家电“以旧换新”专项行动覆盖范围更广,包括智能家电等新兴产品。
本轮“以旧换新”的特点在于:一是覆盖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传统消费品,还涵盖与居住改善(旧房改造、适老化改造等)以及智能家居相关的内容;二是政策力度更大,提供更高的补贴标准和更多的财政支持;三是注重绿色发展,强调节能环保,推动循环经济;四是结合数字化转型,鼓励采用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并更加注重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五是重视市场机制,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以旧换新,并充分使用财税、金融政策来构建更适宜的激励机制;六是兼顾短期刺激与长期发展,消费品更新的范围较广,纳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如智能化、绿色化以及养老等。不仅仅关注短期的经济拉动效应,同时也着眼于我国长期的产业升级。
本轮以旧换新的现实意义还包括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提振内需,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确保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一是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消费结构优化,提升消费品质量;二是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业链水平;三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四是释放消费潜力,激活存量市场,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五是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六是助力经济转型,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七是推动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总的来说,本轮“以旧换新”政策更加全面、系统、持续,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旧换新”有效缓解内需不足压力
规模性开展还需三方共同努力
《金融时报》记者:从年初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以旧换新”行动效果如何?各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曾刚:从年初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以旧换新”行动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市场反应积极。许多消费者积极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特别是在家电、汽车等行业,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增长。二是产业升级加快。企业加速淘汰落后设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动了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三是绿色发展推进。以旧换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促进了回收再利用,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四是经济拉动作用显现。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应对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内需不足的压力。
为更好地落实以旧换新政策,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诸多配套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一些地方政府出台补贴政策,鼓励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减轻购买新产品的经济压力;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设备更新。
一是简化流程。通过优化手续来简化办理步骤,部分地区还推出了“以旧换新”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便捷性。二是宣传推广。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热情。三是多样化回收渠道。建立和完善旧设备、旧产品的回收网络,确保旧产品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和再利用。四是重点行业扶持。针对特定行业如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提供特殊的支持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五是资源整合。部分地区通过建立产业联盟或合作机制,促进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实施效率。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总体效果依赖各地的具体执行力度、企业及消费者的参与度。为了持续推进以旧换新,增强长远影响,各地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以旧换新”行动的规模性开展还存在哪些瓶颈?我们应当如何让政策落实落地?
曾刚:从实践来看,以旧换新政策面临以下一些瓶颈:一是回收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高效的旧品回收渠道。回收网点覆盖不足,尤其在农村和偏远地区。二是消费者意识不足。部分消费者对以旧换新政策了解不足,一些人对旧品处理方式存在误区,不愿参与正规回收。三是补贴标准不统一。在实际操作中,各地补贴政策和标准不一,造成执行混乱;部分补贴力度不足,难以有效激励消费者。四是补贴支付机制与消费渠道的不匹配。我国线上消费占比较高,而消费补贴中有相当部分是地方财政的支出。出于拉动地方经济的考虑,地方政府对线上消费进行补贴的意愿偏低,更多偏好线下渠道,补贴支出效率以及覆盖的客户群体相对有限,会对政策效果形成一定制约。五是技术和环保问题。旧品处理技术有限,难以实现高效、环保的再利用。部分产品存在污染风险,处理成本高。五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成熟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此外,旧品回收企业盈利模式不清晰,积极性不高,也会对以旧换新的市场空间形成制约。
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完善回收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回收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建设覆盖面更广的回收网点;推动线上线下补贴机制的融合发展,扩大以旧换新政策覆盖的客群范围,提高补贴实施效率;加强宣传,开展多渠道、广覆盖的政策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统一补贴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补贴指导标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允许适度调整,建立动态优化机制,确保政策持续有效;推动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发先进的旧品处理技术。鼓励产学研合作,解决环保难题。建立旧品再利用示范项目,推广成功经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发旧品价值评估系统,提高定价透明度。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追踪机制。推动企业间信息共享,提高回收效率;优化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回收体系建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如以奖代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以上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缓解并打破“以旧换新”的瓶颈问题,确保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在发挥“以旧换新”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