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68个城市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相关政策,并逐渐从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创新,力图促进和激活住房市场。
自去年以来,我国楼市逐步表现为以存量市场为主,这主要是市场存在较多的改善型需求,部分人想通过“卖小买大”等方式实现住房升级,“以旧换新”特征比较明显。换购的动力在于,买卖同时进行,不用担心房价涨跌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且改善部分差价(相对额度较少)也能承受。但对于刚需入市者而言,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他们可能更愿意继续观望,以等到更低的价格或者更多政策优惠,这对激活市场不利。因此,“以旧换新”成为各地消化存量房产的政策抓手。
但是,传统上“以旧换新”活动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换购者存在“未卖不敢买”的顾虑。比如想要卖掉旧房后买房,但在签订新房合同后,旧房无法成交,卖房买房连环单存在巨大的违约和纠纷交易风险。因此,各地“以旧换新”首先在政策上帮助解决这些风险,提升商品住房置换交易便利度,加快商品住房流通。这是最传统的“以旧换新”模式,即强化买卖之间的衔接并不需承担违约责任。但这种模式相对被动,并不能主动激活市场,因为换房者需要更低购买力者的入市才能完成交易。一些城市出台政策,补贴“以旧换新”行为,但提振作用有限。
为了主动激活市场,一些城市创新了更多政策。比如常见的是,由政府平台公司收购有意换购者的旧房,同时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新房买卖合同,这意味着,政府平台成为畅通循环的第一推动力。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交易受到各种限制,比如平台收购的套数十分有限,对旧房的区位与面积要求高,部分城市换新要求指定项目。这种模式包含着政府平台避免利益受损的前提,也使得其吸引力有限。
因此,一个越来越多城市开始采用的方式出现,即由国企作为运营主体,通过创新融资方式,定向收储存量新房项目和二手房,然后将这些房源用来作为人才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还有一些城市将房源先统一收储再分批出售,改善市场预期。这种收储模式,能够较大规模地减少市场化的住房供应量,并且政府收购也相当于给市场确定了一个价格安全下限,从而可能会改变市场预期,尤其是很多城市减少了土地供应,过去几年住房投资也大幅减少,市场供需随时可能恢复紧平衡的状态。这种前景会鼓励观望的刚需客户尽快入市。
但是,由国资平台收购收储存量新房、二手房,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这需要巨额的低成本资金用于长期投资,且未来能够出租或出售,回报存在不确定性,这对地方财政是一个挑战,也需要金融机构配合。其次,收储什么项目存在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一般认为,资金可能优先考虑收购本地城投公司或者国有地产公司的项目,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而民营企业可能也努力公关出售自己的项目库存。此外,很多项目可能市场潜力非常有限,比如区位和质量等存在问题,是否收储或者以什么价格收储等都是挑战。因此,收储的标准和要求十分重要,但执行挑战也不小。
因此,由国有资本回购收储存量待售住房,应该先从部分城市试点,尤其是那些供需关系失衡不够明显的城市,在市场和公众监督之下,从而让整个过程兼顾市场原则,提高市场信心,改善产业预期,激活市场交易。当市场信心普遍恢复后,那些库存过多的城市落实收储政策时,就不用进行大规模投入以避免承担更多的风险与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