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丸都山
编辑/陈伊凡
尽管商业路径屡受质疑,但借着元宇宙的东风,虚拟数字人产业的火爆丝毫未减。
有观点认为,虚拟数字人是伴随元宇宙的概念起来的,但其实数字人的概念比元宇宙出现的时间更早。
早在2007年,日本公司Crypton Future Media就借助“初音未来”这一角色在年轻人心中打入“虚拟偶像”的烙印。尽管“元宇宙”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发布的科幻小说《雪崩》,但直到2021年,社交软件巨头Facebook更名为“Meta”后,元宇宙才开始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作为时下互联网产业最热门的商业符号,元宇宙的诞生让数字人产业再获新生,这个赛道的投融资在元宇宙概念出来之后,着实“火”了一把。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亿欧智库显示,截至今年9月,国内虚拟数字人赛道投融资金额已超过去年,达到24.9亿元。
数据来源:亿欧智库
尽管行业蒸蒸日上,但如果以2007年为虚拟数字人的元年,发展至今,虚拟数字人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如何协调成本与运营,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现在看来,元宇宙目前还无法为虚拟数字人提供稳定的繁育土壤。
元宇宙之于数字人行业,更多可能只是一种噱头,数字人产业真正要扎根,还是应该走向实际应用场景,走通一条可持续的商业路径。
数字人,不只是虚拟偶像
数字人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完全根据算法和渲染在虚拟空间中创造出数字形象,这种数字人与自然人之间并不存在身份的关联性,这就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数字人”,纯粹的AI产物,比如央视的虚拟数字人主播“小C”。
另一种就是根据自然人创建数字分身,就像电影《头号玩家》中的,人戴着智能穿戴设备,通过一个虚拟的自己,在虚拟世界中活动。
依照元宇宙概念的创作者史蒂芬森的构想,数字分身是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前提条件,但以目前的行业技术水平来看,创建数字分身仍非易事。
据行业专家介绍,目前行业内的动作捕捉系统已经完成了两次迭代,从最早借助标记点反射位置信息的光学动作捕捉,到后来需要佩戴陀螺仪的惯性捕捉,再到现在不需要佩戴任何设备的视觉动作捕捉。尽管动捕的技术在不断更新,但还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为创建数字分身提供必要的实时渲染,也就是说,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实现动作捕捉和成像的完全同步。
如果数字分身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完全虚拟的数字人呢?
在不具备数字分身的属性时,“虚拟数字人”更加强调IP属性,也更加依赖配套团队在后期的内容持续性输出和运营。
比如燃麦科技创造的超写实数字人AYAYI,在2021年5月首次亮相小红书后,相关帖就收到300多万次的阅读,并收获了超过4万名粉丝。相较于传统的虚拟数字人,技术难度较高的AYAYI无论是肤质,还是微表情都做到逼近自然人的真实感。
AYAYI的“证件照”,图片来源:燃麦科技
如果按照创业公司的常规剧本,AYAYI的故事可能也就止步于此。因为在此之前,AYAYI仅是创建了一个IP,缺少商业化的成功案例,商业路径难以为继。
但在去年9月,燃麦科技得到了阿里巴巴的青睐,AYAYI宣布“入职”阿里,并成为天猫超级品牌日的数字主理人。自此之后,AYAYI的商业化之路被彻底打开,担任BOSE的首席消噪体验官;与保时捷联手拍摄时尚大片。
无论是哪种合作,AYAYI的应用场景仍以品牌代言为核心,这与时下元宇宙宣传的“新型数字生活空间”几乎毫无关联,但它的成功给创业公司做了次很好的示范。
如果没有大厂的支持,创业公司需要自己探索出一条内容持续输出的路径。比如今年在剧本杀行业中“破圈”的钱意科技,作为一家以内容为导向的公司,钱意科技的产品集中在数字人短剧和AR剧本杀两大板块。
“我们公司有个规定是,每人每周必须要玩一次剧本杀,这个是计入KPI的。”彭梓清补充道,“但同事们基本每周都是超额完成任务。”
钱意科技市场部总经理彭梓清向虎嗅表示,由于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曾长期深耕于影视和数字化行业,因此公司成立之初便选择了数字人短剧作为切入点。不同于一般业内公司,钱意科技在建模师、算法师等研发人员之外,还有一群参与日常内容创作的编剧、导演,以及剧本杀作者。
包括给员工布置下“玩剧本杀”这种外界看来奇怪的指标,为的就是能够在内部形成批量化的创意输出。
1001剧本杀品牌,图片来源:钱意科技
利用数字人IP赋予剧本杀内容,再通过数字人短剧在视频平台精准营销,截至目前,钱意科技的AR剧本杀已经覆盖全国200余家线下门店。
李未可科技,则在一开始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数字人IP,并在之后不断强化。2021年10月,@李未可在抖音发布第一条视频,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不同于此前业内发布的偏向于时尚、美妆的虚拟数字人,李未可这个虚拟形象具有明显的科幻色彩。
在谈及这一名称的由来时,李未可科技品牌负责人李恬表示,最初,他们对这个数字人的设定是正在崛起的女性人工智能,因此命名为Lady Awaken,中文音译,李未可。
这家位于杭州的公司早在正式成立之前,就完成了对李未可的外观及人设的打磨。
按照公司创始人茹忆的设想,李未可需要承担的是品牌沟通媒介、品牌符号和交互媒介三个任务。在李恬看来,数字人与类似抖音的强势流量媒介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引导用户去认识品牌。
扎根传统行业,寻找痛点
一些创业公司更加扎根,进入似乎看起来与数字人毫无关联的传统行业。
今年9月,安踏和百度携手时尚产业链3D数字化服务平台Style3D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演绎了一场“虚拟走秀”,为百度虚拟走秀提供技术支持的Style3D,作为业内少数专注于数字服装领域的公司,具备从面料数字化到3D服装建模,再到3D服装应用的全链路数字化转型方案。
在创始人兼CEO刘郴看来,未来物理世界的数字化将是个必然的趋势。刘郴还记得,几年前他们做这件事时,还没有元宇宙的概念。数字人在传统服装上的应用,是一个隐形的痛点。在他观察看来,服装的属性在数字世界里会起到同样的作用。未来数字服装会作为构建数字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为百度的知名IP希加加“穿上衣服”,Style3D得以在数字人行业中走红。
图片来源:ANTA
将技术与传统服装行业结合,既要有程序员,也要有传统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这样交叉学科的团队配置,在如今的数字人行业中并不多见。
“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知识的人是很难存在,但我们依靠团队解决了这个问题。”刘郴说。他们的团队中有服装设计师、也有程序员、算法类研发人员,通过产品经理和研发人员,把行业的know-how提炼出来,进行拆分,然后通过代码实现。
“如果(数字人)不能提升某一方面效率,那么最终可能只是困于小众圈层。”刘郴表示。
启元世界选择的,是从游戏行业出发,延申到其他领域。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通用型人工智能公司过去长期为游戏行业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大规模深度学习为游戏中的AI玩家打造认知决策大脑。
2020年6月,启元星际AI 2:0击败中国星际职业冠军级选手,自此一战成名。
从应用场景来看,启元世界的产品在游戏中可适用于在线陪玩、生态填充、智能托管、自动化测试等。这些场景与服务型数字人在生态位上有着较高的重合性。因此,最近两年启元世界开始打磨数字人及智能NPC角色。
与行业内的大多数字人公司不同的是,出身于AI行业的启元世界在底层技术上有着较为深厚的积累,因此在数字人产品的开发上,他们的定位也十分超前。
公司创始人袁泉向虎嗅表示,公司现阶段主要从事AI Being(超自然虚拟人)的开发,这类数字人可以在AI驱动下具备感知、表达、行动、对话等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交互能力。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谈到线上社交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但在下一个网络技术变革到来前,以AI驱动的数字人可能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交体验——人机社交。”
当然,这种具备完全认知决策能力的数字人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按照袁泉的测算,未来五年在这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走通商业模式,还差几步?
虽然在资本市场,数字人行业的投融资进度在今年大幅加快,但产业内难以形成可持续性收入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很多时候,当下的数字人产品更像是“一竿子买卖”。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高居不下的成本。以内容端为例,李恬向虎嗅透露,目前在行业中,相对精良的数字人短片的报价大概在每秒钟10000-15000元左右,这个价格可能会劝退大多数公司。
制作数字人短片的钱意科技也表示,就效果而言,公司打造的超写实数字人短剧完全可以实现“以假乱真”,但客户更想知道的是“效果”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说白了就是,值不值得他们花那么多钱体验。
同时,高昂的成本也遏制了部分场景的落地。比如在电商行业中,这原本可能是虚拟数字人最佳的应用场景,但目前行业内负责线上带货的数字人基本以“中之人”为主,即由穿戴设备的真人操控的虚拟数字人,虽然符合要求的“中之人”从业群体无法与国内庞大的电商群体相匹配,但在成本的考量下,大部分电商仍是青睐于后者。
一些折中的方法是,数字人也会以数字资产的方式沉淀下来,使复用的成本降低。例如虚拟走秀,尽管在成本上要高于真实走秀,但场景、数字人、数字服装这些都可以被重复使用,刘郴认为,当一场虚拟活动完成数字化的资产沉淀以后,其成本将会比真实世界的活动更低。
不过,就目前看来,数字资产复用的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大部分公司可能根本不具备对数字资产运营的能力。
在采访时,笔者曾对几家公司问过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数字人走入大众视野十五年后,大多数人记住的还是只有“初音未来”这个角色?许多公司的回答都是日本有着更加成熟的娱乐产业生态。
但他们没有说的是,相较于配套的产业生态,国内企业在数字人IP运营上的欠缺,可能才是真正的问题。
就像此前爆火的虚拟偶像团体“A-Soul”,就曾因“推流中断”、“直播休眠”等事件屡屡翻车。要知道,A-Soul背后的乐华娱乐已经算是业内经验最丰富的数字人公司。
除了成本和运营问题,百度数字人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李士岩认为,当前国内数字人产业链各个节点相对割裂,不能高效协同,导致数字人在制作和调优上存在较高壁垒。
正如本文中提到的几家公司,大多都是聚焦于数字人制作或内容生产上的单一一环。
有些互联网大厂致力于打造“全链路数字人产业”,如百度智能云曦灵平台,能够提供包括数字人形象定制、人设管理再到内容创作、业务编排的在内多种解决方案。但除了下游的客户外,仅有极少数的数字人创业公司能够搭上互联网大厂的这趟列车。
如何解决成本及产业链协调问题,仍然是当前数字人公司需要克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