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元宇宙”,博物馆呢?

日期:07-08
元宇宙博物馆

文|康岩

在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虎形玉饰、青瓷香薰等极具江南特色的文物,被创作为数字盲盒,用户购买后享有线上线下和元宇宙领域的个人使用权;茫茫戈壁,大漠孤烟,原型取自敦煌壁画的虚拟人“伽瑶”,在数字版莫高窟中介绍这里的千年过往,不久后还将在直播平台与网友深度互动……近来,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创造虚拟人形象、推出数字藏品等方式链接元宇宙。今天我们就从这儿聊起。

一段时间以来,元宇宙概念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蹿红。从电脑游戏和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虚拟身份,到科幻电影里角色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拥有十足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在虚拟现实、游戏代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下,正在以独特的方式打造一个“数字宇宙”。对于文博资源而言,这可以成为撬动文化传播的“新钥匙”。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经过新的数字技术建构和重组,也正在成为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图片来源:微信号“上海科技馆”)

(图片来源:微信号“上海科技馆”)

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博物馆进化的∞可能”活动中,主持人、嘉宾及100名观众以数字人身份进入元宇宙空间,主持人在虚拟展厅里走动介绍,观众坐在长椅上听嘉宾演讲,点击海报即可模拟鲸鱼碧海中游泳;在某VR线上游戏平台上建造的虚拟中文梗博物馆中,除了化身虚拟形象和陌生网友一起边走边看中文世界的各种“梗”外,还能有超级玛丽游戏中跳入管道坠落的场景切换等独特体验。这样的场景也打开了对元宇宙中博物馆的想象空间,或许观众不再需要隔着玻璃欣赏馆藏,而能零距离接触展品。从触摸青铜器感受其厚重,到弹奏唐代古琴重现盛世华音,利用技术手段,人们将跨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数字鸿沟,拥有“天涯共此时”的通感,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自由,让虚拟体验无限拓展。

元宇宙时代,寻找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底层逻辑还是连续性的创新迭代。事实上,以数字科技呈现博物馆藏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在信息化的1.0时代,博物馆里的数字屏幕、音频视频让观众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在数字化的2.0时代,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在云端纵览文物展览、欣赏藏品细节;在智慧化的3.0时代,观众可以通过沉浸、交互体验,获得点单式的文博服务。进入元宇宙时代的4.0时代,博物馆应该畅想的是,如何利用VR、AR、MR、XR等技术,让眼睛到屏幕的距离不复存在,让观众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入数字孪生世界,并在其中交流、娱乐,构建新的社交关系。

有人畅想:元宇宙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博物馆。但客观来说,文博领域的元宇宙产品尚处于探索发展的萌芽期。从设计数字藏品,到3D仿真博物馆及展品,再到创造虚拟交流空间,相关应用还不够丰富。必须看到,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科技则是时空的跨越者和魔法师。只有当元宇宙核心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藏品研究不断深入,才能为虚拟世界提供技术支撑与内容骨架,催生更多跨界应用,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在“万物皆可元宇宙”的风潮下,行业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泡沫、虚火。尤其在元宇宙概念边界尚不清晰的当下,一些项目具有迷惑性,还存在投机、炒作等情况。对于眼花缭乱的元宇宙项目、鱼龙混杂的数字藏品平台,博物馆要坚守非营利机构传承文化的立身之本,公众也要擦亮眼睛,避免落入金钱陷阱。

“元宇宙需要博物馆,博物馆也应该欢迎元宇宙。”不久前,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名馆长和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充分认识自身资源优势,在参与建构元宇宙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已去,未来已来。元宇宙能否打开博物馆在数字世界的星辰大海,博物馆能否成为元宇宙落地的实体凡例,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期待不久将来,所有观众能够借助更先进的设备,在元宇宙空间里行万里长路,看千年风景,探历史画卷。

这正是:

博物馆链接元宇宙,联上网把风景看透。

眼前皆是秦砖汉瓦,梦里回味唐宋风流。

三星确认正与特斯拉洽谈,有望成为其摄像头模块供应商 游戏驿站开跌超5%,推特、维珍银河跌超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