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七年高开低走,留给威马“抢椅子”的时间不多了。
作者|周永亮
编辑|郑玄
上市一波三折的威马汽车,这次转战香港。
近日,威马汽车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继科创板之后的又一次尝试。2020年9月,威马汽车完成由上海国资和上汽领投的100亿元D轮融资后,随后便开始申报科创板,希望成为“科创板新势力第一股”。但在2021年4月,威马汽车传出暂缓科创板IPO进程。
威马成立于2015年,是最早入局的造车新势力之一,曾和蔚来、小鹏处于第一梯队,背后站着百度、腾讯等股东。同时,威马也是最早推出量产车的新势力品牌之一,2018年3月28日,首款量产车EX5在温州工厂正式下线。2019年,威马销量为1.69万辆,在新势力中仅次于蔚来汽车。
但此后威马高开低走,逐渐被挤出第一梯队。从全年交付数据来看,2021年威马排在小鹏、蔚来、理想、哪吒之后,位列第五;在上市节奏方面,理想、小鹏都已经实现了美股、港股两地上市,蔚来甚至要实现三地上市,威马目前的上市节奏,甚至慢于零跑汽车。
01
四款车撑起IPO
在衡量造车新势力的指标中,销量一般是最先关注的。早在2017年,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表示,“汽车市场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一个新造车企业年销10万辆才可以活得比较好。”
但直到5年后,威马依旧没有实现这个“小目标”。招股书显示,威马从2019年到2021年的销量,分别是1.28万辆、2.19万辆、4.42万辆,同比增长71%和101%。目前,威马在售车型有四款,包括三款SUV(EX5、EX6、W6)以及一款轿车(E5EV车型及升级版E5Pro),这也是造车新势力中推出车型最多的企业。
威马的主要车型|图片来源:威马汽车官网
横向比较来看,2021年小鹏、蔚来、理想销量分别是9.82万辆、9.14万辆和9.14万辆,同比增长263%、109%和177.4%;销量与威马接近的零跑,2021年共交付4.37万辆,但同比增速达到443.5%,远高于威马。
不仅如此,威马增速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了333.4万辆,同比增长120.6%。
事实上,威马在渠道上的布局远多于竞争对手。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威马共有621家合作伙伴门店,相比2021年的252家增长150%。其中包括397家威马体验馆(提供展示而不销售车辆),180家威马用户中心及44家威马星创中心(二者均提供展示及车辆销售)。
这个数据远高于蔚来和小鹏,甚至是理想的三倍。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底,蔚小理拥有零售中心数量分别是358家、357家和206家,与威马销量接近的零跑有291家。
虽然威马拥有更多的门店,但销量却更少,这也意味着威马的门店销售的效率较低。单店年平均销量是衡量渠道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是用年交付量/门店数量。目前,新能源品牌的销售网络是在不断扩张中,精准的单店年平均销量很难估算。
但粗略估算下来,威马的单店年平均销量仅有71辆,远低于蔚来(255辆)、小鹏(274辆)、理想(439辆),与特斯拉的1100辆差距更是巨大。
业内分析这主要跟威马产品力弱有关。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到现在,威马汽车已发生11次自燃事故。其中2021年12月,在4天之内发生了3起自燃事件。虽然期间,威马也召回了部分车辆,但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自燃隐患。这让用户对威马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疑,严重损害了威马汽车的品牌形象,进而影响到销量。
威马汽车产品规划|图片来源:威马汽车招股书
与此同时,目前威马在售的EX5、EX6、W6及E5等车型,都是基于第一代架构和平台开发。相比之下,小鹏从第二款产品P7开始,就是基于第二代新平台SEPA打造;蔚来也在第二代平台基础上,推出ET7和ET5等新产品。这带来的后果是,威马在续航、自动驾驶、智能化方面,已经没什么太大优势。
除此之外,威马销量增速相对缓慢,可能跟产品所在市场有关。根据招股书,威马主打的是15万到30万的主流市场。在燃油车的经验来看,这确实是市场占比最大的市场。
但在燃油车转到新能源,这个转变并非是直线和匀速的,有自己的节奏。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最先被打开的是A00级和B级纯电动车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的A00级市场,累计销售约89.85万辆,占比30.1%;以特斯拉Model3为代表的B级纯电动车,累计销量约为61.6万辆,占比20.6%。
这也意味着,威马产品所在的10万到20万市场,销量还没打开。这种情况,在小鹏的产品组合中也可以看到。小鹏第一款车G3,定位于威马初代产品EX5接近,官方指导价格为16.89万元到20.19万元,2021年的销量为2.97万辆;相比之下,售价在27万到37万的小鹏P7,销量反而达到了6.06万辆。
02
主流市场的“尴尬”
虽然威马在交付的“量”有了显著提升,生产运营的“质”却改善不明显。招股书显示,威马从2019年到2021年毛利为-10.27亿元、-11.63亿元、-19.47亿元,毛利率为-58.3%、-43.5%和-41.1%。如果拆分一下,近三年威马车辆及部件销售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8.8%、-50.4%和-54.6%,同时2021年的情况在恶化。
威马近三年业绩|图片来源:威马汽车招股书
这虽然远低于定位中高端的蔚小理,但也并非威马独有的问题。3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文件的零跑汽车,销量和价格与威马接近,也面临类似局面。2019到2021年,零跑毛利率分别为-95.7%、-50.6%和-44.3%。这意味着,短期内电动汽车的成本发展曲线,还不足以支撑其在主流市场普及。
这直接导致威马增收不增利。招股书显示,在营收方面,威马汽车实现了不断增长,连续三年的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元、47.43亿元,同比增长51.6%和77.5%。
据了解,威马的收入来自三个部分,卖车和零部件、卖汽车监管积分和其他产品及服务。其中,威马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车辆及零部件销售,2021年收入为42.9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0.6%;汽车监管积分收入为3.81亿元,占比为8%;其它产品及服务为6238万元,占比为1.4%。
但威马经营亏损却在持续扩大,近三年为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亿元,累计亏损17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0.4亿、42.25亿和53.63亿元,累计超136亿元。这也意味着,2021年威马每销售一辆车,就要亏损12万元。
这里有个蹊跷的现象,威马的营收增速要小于销量增速。以2021年为例,威马销量同比增长101%,但营收仅增长77.5%。这主要是因为,威马的单车售价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从2019年到2021年,威马汽车的平均售价分别是13.8万元、12.2万元以及10.7万元。
目前,威马四款在售车辆的建议零售价,在16万到28万之间。即便以最低车型的零售价(16万元)计算,终端折扣基本上6.7折左右,这甚至要大于很多燃油车型。
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的单车售价稳中有升,分别在38万元和29万元左右,小鹏汽车则从2019年的14万元,上涨到2021年的21.4万元。
这或许与威马的经销体系有关。在布局渠道的早期,威马采用的都是直销+代理的模式,招募了一批头部的经销商集团代理产品的销售。但由于这种模式的表现不及预期,威马很快改变了策略,转回传统的授权经销商模式。
沈晖曾在2018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直营模式更适用于小众高端市场,但并不适用于威马这种大批量生产交付的品牌定位。
在转回4S店模式后,威马开始批发车辆压库存,这样的好处是销售和资金压力由经销商来承担,坏处在于无法控制终端售价,获得准确的用户信息和数据。为了尽快打开销量,威马必须扩大经销商规模,2020年9月推出“千城千店”计划。在经销商销售模式下,根据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中确认的收入需要扣除经销商返利等最后的结果,这也导致威马的单车售价下降。
与此同时,为了打开销量,吸引用户,威马也不断调整销售模式。2020年1月,威马针对EX6车型,推出“出行月费套餐+合约购车”模式,用户支付9.49万元首付,即可购买补贴后售价18.99万元的EX6Plus400。车主提车后,可以根据每月行驶里程的不同,选择1599元或1999元两档月费套餐。
03
向上突围?
目前,新能源车企已经意识到在中低端市场面临的困局,开始纷纷调整策略,向上突破。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在获得360大笔投资后,也开始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开始推出20万元以上的车型哪吒S,以改善自身的财务模型。
威马也有类似的打算。根据招股书,2022年下半年,威马汽车将推出的旗舰轿车M7,2023年起推出基于下一代Caesar底盘平台的产品。它们承接了威马诸多新技术框架,包括与特斯拉类似的集中式三区电子电气架构,整车的SOA(软件即服务),高级别自动驾驶等。
同时,威马M7也在智能化方面发力,自动辅助驾驶硬件方面全车装配了32枚传感器,包括3个自主变焦超视距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7个800万像素超高清摄像头、4个环视摄像头以及1个独立高精定位模块。这几乎是行业里热门的硬件配置。
威马M7|图片来源:威马官网
虽然售价还未公布,但通过参考配置类似车型,价格基本都在20万以上。
但值得注意的是,威马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稍显不足。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1年,威马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9.81亿元,三年累计开支不到30亿元,分别占同期总营收的50.7%、37.1%及20.7%。截至2021年年底,威马有1141名研发人员,占除蓝领员工外总数的54.1%。从自身来看,威马在研发投入上不可谓不尽心。
但横向比较来看,威马还是显得有些“保守”。蔚小理2021年的研发费用在30到50亿元左右,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即便是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也在2021年宣布投入20亿元用于研发。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车企,对20万到30万市场虎视眈眈。先不说本身就有特斯拉Model3、小鹏P7、比亚迪汉等爆款,蔚来自品牌、小米、集度也正在摩拳擦掌,一场硬碰硬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当然,汽车行业已经没有一招鲜的突围路径,考验的是技术、服务、体验、补能等体系化的能力。如何在研发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满足用户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将是威马的一大考验。
对于当下面临的局势,沈晖曾表示,“智能电动车上半场才开始15分钟,胜负还很难分,这场马拉松,无论路途大多辛苦,威马都志在必得。”
不过,特斯拉CEO马斯克在邮件中表示,特斯拉要削减大约10%的工作。这背后的逻辑是,世界经济,包括中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的窗口正在关闭,威马要抓紧“上岸”。
*头图来源:威马汽车官网
(极客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