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英英吴可仲北京报道
2022年,中国N型光伏电池技术迎来规模化量产元年。
近日,天合光能召开宿迁8GW TOPCon电池项目启动会,该项目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投产。除此之外,今年以来,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阿特斯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公布了N型电池技术产品量产的消息。
与此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还注意到,N型组件产品正逐渐向电站终端市场渗透。在2022年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中,华润电力、中核汇能、中广核、华能等光伏电站投资商陆续将N型组件纳入招标范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贾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N型电池效率提升,成本进一步下降,其已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并逐渐在电站终端市场被认可。其中,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短期内性价比较为接近主流PERC电池。
新一轮技术迭代驱动整个光伏行业降本增效,也牵动着产业变局。长江证券研报指出,相比上一轮电池技术周期,一方面行业进一步成熟,企业壮大;另一方面N型技术多元,路线尚无定论。但是,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得到超额利润,格局进一步集中,成本下降的钥匙大概率仍将握在资金实力更加突出、经营经验更加成熟的头部企业手中。
规模化量产潮
近几年,N型光伏电池技术的热度持续攀升,企业也于2022年正式拉开了“N型时代”大幕。
与上一轮电池技术周期相比,N型电池技术路线多元,主要包括TOPCon、HJT和IBC三类。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电池企业成为较早在N型技术方向量产布局的“幕后主角”。
2022年1月,垂直一体化企业代表晶科能源在合肥16GW的N型 TOPCon电池项目一期8GW实现投产,预计2022年内该技术电池产能达到16GW。
晶科能源的扩产动作引发高度关注,不过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2022年3月中旬,有消息称,晶科能源N型TOPCon效率不达预期,从而暂停了TOPCon二期项目。随后晶科能源方面回应:传闻不实。
另一个启动大规模N型电池扩产的头部企业便是天合光能。针对前文提及的宿迁8GW TOPCon电池项目,天合光能表示,本次8GW全新TOPCon电池产能扩充,一方面将增强公司先进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自产能力,满足下游市场对210+N型高效组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将加速推动行业由P型向N型的商业化产业升级。
2022年2月和3月,晶澳科技、阿特斯先后透露了N型电池组件规模化量产的消息。晶澳科技方面告诉记者,在推进一体化产能中,宁晋1.3GW电池项目采用隧穿氧化层技术(技术原理与TOPCon相似)。目前是GW级扩产,等新技术降本成熟后会进一步扩产。另外,公司的HJT中试线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阿特斯方面在N型光伏技术论坛上宣布,重点打造一款N型TOPCon组件,将在第四季度进入量产,同时在4月推出HJT屋顶组件新品。
除此之外,专业化电池龙头通威股份在2021年相继投产了1GW HJT中试线和1GW TOPCon中试线后,2022年4月1日,其又公布了一则总投资为120亿元的项目计划,即投资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
针对上述投资计划,通威股份方面称,公司已在HJT、TOPCon等新型电池技术领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并取得领先的研发成果。未来,将适时导入新型电池技术规模化量产,进一步推进大尺寸、薄片化发展趋势,巩固公司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竞争力。
与上述两种技术路线有所不同,IBC技术凭借更高的转化效率,以及可叠加工艺继续扩大优势也备受关注。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爱旭股份研发N型ABC电池技术便是基于IBC电池技术。爱旭股份投资者关系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300MW的ABC试验线正在进行测试,同时为珠海6.5GW的产能量产做准备,预计实现规模化量产将在第三季度。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一哥”隆基股份在N型TOPCon、HJT等技术方向均有研究储备,并多次打破相关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2022年3月,隆基股份宣布了一项百亿投资计划,其中年产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颇受外界关注。不过,隆基股份对规模化量产的新电池技术方向的消息却迟迟未公布,有消息称其可能“剑走偏峰”。隆基股份方面向记者透露,2022年四季度公司预计将实现新电池技术量产。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1年版)》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建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N型电池(主要包括HJT和TOPCon电池)的市场占比约为3%。
显然,这一数据将有望在2022年改写。长江证券预计,2022年光伏行业新增的N型产能超过90GW,其中超70GW为头部企业所有,占比超过八成。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认为,目前主流的TOPCon、HJT、IBC等电池均具备较好发展前景。三者之中,TOPCon现阶段成本相对较低,未来效率具备潜力,且可基于现有庞大产能改造,头部企业将会持续探索,今年将迎来产业化量产元年。
产业格局变动在即?
公开资料显示,晶硅电池技术是以硅片为衬底,根据硅片的差异区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
P型电池主要是BSF电池和PERC电池。民生证券数据显示,2015年之前,BSF电池占据了主导市场;2016年之后,PERC电池接棒起跑,到2020年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85%。
近两年,随着P型PERC单晶电池效率接近上限,光伏企业正试图通过TOPCon、HJT、IBC等为代表的N型电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由于每一轮电池技术变革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有的企业可乘风而上,也有的企业或被淘汰出局,因此整个光伏行业都较为重视。
长江证券分析,上一轮PERC电池替代周期中,一方面使着力布局PERC产业化的企业获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具备成本优势的企业在面对产业技术全面转型时更有动力加速扩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格局的演变。
其中,通威股份就是PERC技术时代受益的典型代表。2016年以来,通威股份通过快速扩产PERC电池产能,不仅赚取了技术变革的红利,而且一举奠定了电池龙头地位。
长江证券认为,本轮光伏电池技术周期与上一轮的显性区别在于:第一,光伏行业进一步成熟,电池生产厂商中不乏集团型公司;第二,N型技术路线多元,虽然N型替代P型是确定事件,但各种N型技术路线未来如何演绎市场格局,目前仍无定论。
市场格局变动前夕,整个光伏行业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相比PERC电池,N型电池的性价比竞争力仍待提升,同时考虑到技术被颠覆的风险,企业扩产较为谨慎。
贾锐告诉记者,目前N型电池均与PERC电池的性价比优势有差距。由于TOPCon电池的经济性逐渐接近PERC电池,不少头部玩家选择率先扩产,HJT由于设备成本和浆料成本,在短期内仍较难担负周期性技术变革的大任;IBC电池技术,由于制程复杂,规模化量产同样有待观察。“考虑到经济效益,有些玩家在最新扩产过程中,甚至继续选择了PERC电池技术。”
贾锐进一步解释,一项光伏新技术的推出,一方面要解决社会问题,仅“炒概念”不会长久;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是慈善机构,必须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否则也难以生存。
具体到降本问题,目前N型电池在制造、设备等方面仍面临难题有待解决。谈及以TOPCon和HJT规模化发展问题为例,中环股份副总工程师张雪囡日前表示,TOPCon电池当前良率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与PERC非硅成本差异是硅成本差异2倍,高温工艺与硅片的工艺匹配需要进一步磨合。而HJT电池良率与PERC差异不大,但是银浆成本是PERC的两倍左右,非硅成本急需解决;同时,设备国产化需要进一步替代。
“由于每一家企业战略、实力等因素有所不同,因此这一轮技术迭代变革中对技术的选择和扩产进程的考量也有所不同。”一位接近通威股份的人士表示,垂直一体化企业可以承受溢价产品的成本,专业化电池企业则需要将性价比做到更优。
长江证券研报指出,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得到超额利润。同时,格局会进一步集中。新一轮N型电池技术周期,成本下降的钥匙大概率仍将被握在资金实力更加突出、经营经验更加成熟的头部企业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