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虫
来源:21tech
作者:骆轶琪
编辑:张伟贤
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财报正陆续出炉。在供应链紧张及外部宏观环境持续波动态势下,相关企业业绩一片向好态势明显。
粗略观察目前已经披露的财报,有超过四成的公司净利润增速翻番,但同时也有部分此前高关注度的公司增速出现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统计发现,以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其增速来看,两项指标均位居前列的公司,多具备两大特征或其一:采用IDM模式、具备自主产能;业务集中在目前仍持续供应紧张的MCU(微控制器)及相关汽车电子领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汽车电子的高度需求下,催生了相关公司业绩大涨,但相比海外MCU等关键器件龙头,国内公司在高端化方面仍在持续努力。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目前来看,供应链的紧张局势已经在不断缓解,目前更多处在结构性紧张的阶段,预计这一形势在今年仍将持续。也正因如此,在海外部分龙头厂商产能有限的前提下,整个半导体生态尤其是国内,都在积极培育多供应商体系,这为国产厂商在中高端市场的进一步突围带来发展窗口期。
近半上市公司净利润倍增
以Wind统计截至4月7日上午已发布财报或业绩快报的数据来看,在86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中,有38家公司的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速接近(指90%以上)或超过100%,有4家上市公司的增速超过1000%。当然,其中部分公司的净利润基数略低,一定程度导致增速的表现尤为突出。
不过放眼全球,高净利润增速是普遍性趋势。仅以功率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的2021年度财报为例,年内该公司实现20亿美元净利润,增速80.8%;毛利率提升4.6个百分点至41.7%。
具体来看,净利润基数大、且增速高的企业包括士兰微、中芯国际、华润微、兆易创新、长电科技、北京君正、卓胜微等。
其中不少公司属于有自主产线或采用IDM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厂商,这助推了相关公司在供应链紧俏环境中,具备更为优势的交付能力,以上述前三家公司为代表;当然也有仅处在芯片设计或芯片封测单个产业环节的厂商,但设计类公司如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在汽车电子MCU或车载存储相关领域具备历史发展优势,封测厂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则同样对产能有需求,因此也保证了业绩后劲。
举例来说,北京君正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各产品线需求旺盛,其中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和汽车终端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公司在该领域的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公司在工业、医疗、通讯、消费等领域的销售收入亦实现了较好增长。
当然,整体需求爆发的大环境决定了基本盘处在向好区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额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8.2%。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4519亿元,同比增长19.6%;制造业销售额为3176.30亿元,同比增长24.1%;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763亿元,同比增长10.1%。基于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多领域实现突破,协会预计2022年产业规模将增至11839亿元。
通富微电在财报中也指出,2020年,我国半导体自给率仅为15.9%,距离国家制定“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还有很大空间,随着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也必将推动封测需求进一步增长。在供应链和海外产业链变化态势下,更加加大了国内封测企业的机会。
当然也有业绩出现疲软的公司,综合来看,则多与公司所处行业正处在新旧产品迭代期,进而影响到旧产品的毛利率表现;同时这些公司均还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等因素有关。
红外芯片头部公司睿创微纳的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21.06%,因为销售产品结构变化等因素使毛利率下降,同时还在加大对新业务的研发投入、开拓市场。具体来说,与测温产品需求下滑有一定关联。
存储接口头部公司澜起科技业绩快报也显示,2021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29亿元,同比下降 24.88%,原因就包括公司主要利润来源DDR4内存接口芯片进入产品生命周期后期,产品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同时DDR5相关产品在2021年第四季度才正式量产出货,从而影响到整体毛利率表现。
这些原因与今年初该公司对业绩的预估趋势呈现呼应。澜起科技预计,今年1-2月份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7%左右,似乎显示出新产品对业绩的贡献在逐渐释放。
高端化的突围窗口期
当然,业内普遍认为,虽然在去年行业普遍性资源紧张背景下,不少公司都获得了业绩上的长足增长,但是在面向高端工业控制和汽车领域的渗透,国产芯片公司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汽车电子需求较大的MCU和功率半导体市场,依然是以海外头部公司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TI等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在相关领域的中高端市场还在持续突围过程中。
国民技术在财报中坦言,从通用MCU行业发展来看,全球主要供应商仍然以国际厂商为主,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不高、且面临中高端市场长期被国际厂商占据的现状。
不过这不影响该公司在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1849.09%。国民技术预判,未来32位MCU占比将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针对通用MCU领域,将扩大32位MCU产品研发技术路径,做精做深做广,落实更高性能技术路径;在高端高性能MCU、高可靠性车规MCU、高可靠性BMS等战略产品线上投入资源。
兆易创新在近日举行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分析道,2021年MCU市场整体供应紧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对本土MCU厂商都带来机会,客户对国产MCU产品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2022年MCU缺货还是持续存在。目前看海外大厂新增产能有限,扩产需要较长时间。很多国内厂商还在持续导入该公司产品。
该司高层指出,在海外大厂持续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该公司多元化的供应链策略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与供应链厂商的良好合作,有效规避了单一供应商带来的供应风险,同时还较好提升了产能,2021年销量同比实现约翻倍增长。
兆易创新认为,2022年工业、汽车、消费都是公司非常重要的市场和方向,其中工业是进入门槛较高的市场,需求也相对稳定,未来会给公司MCU业务带来持续营收;汽车方向中,油车转电车需求、新能源车的增长,都给车用MCU带来良好成长机会。
从记者此前与MCU厂商的交流来看,寻求对高端市场的持续突破一直是相关公司的探求方向,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国产终端厂商为代表的产业链公司也逐渐积极与上游芯片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和导入,当然,通过车规认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对于MCU领域国内力量的发展步伐,招商证券做过专门分析。该机构指出,2022年以来,海外厂商如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等厂商对MCU产品酝酿新一轮涨价,MCU渠道价格自在2022年2月开始也有明显回升趋势,但国内MCU厂商价格表现相对疲软。
究其原因,招商证券分析师鄢凡团队认为,国内MCU厂商在消费级的占比较高,工控和车规占比较低,而消费需求当前市场相对疲软;同时国内MCU厂商目前全球市占率依旧较低,目前还处于快速抢占海外客户份额阶段,因此在竞争策略上并非像海外MCU厂商一味通过转移晶圆成本压力来保毛利率,而更多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以及拓展新客户。
该机构指出,国内MCU厂商产品目前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产品结构布局和国外厂商仍有较大差距。“对于本轮海外MCU厂商新一轮涨价,我们认为对于国内MCU厂商的影响并非后续价格的跟涨,而应当关注国内MCU厂商借此机会,加速切入中高端客户得到产品结构的升级和国产厂商渗透的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