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回收站上千亿“风口”多家上市公司下海“淘金”

日期:04-02
动力电池风口

本报记者于典张家振上海报道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背景下,与动力电池装机量一同走高的还有动力电池报废量。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约25GWh)。另据该中心预测,2025年,我国需要回收的废旧动力电池容量预计将达到137.4GWh,超过2020年的5倍。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也让电池回收行业站上了“风口”。中信证券研报预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进入到报废高峰期,钴、锂、镍等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电池回收行业经济效益提升,2027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预计超过1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机遇的同时,天能集团、华友钴业(603799.SH)、容百科技(688005.SH)和天奇股份(002009.SZ)等行业巨头也开始大力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不过,另一方面,“小作坊”式回收企业也在挤压正规资质企业的盈利空间。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还处于商业化初期,锂、钴、镍等资源循环再利用规模小,行业还存在经济效益较低、二次污染问题、暴力拆解安全隐患等情况。“建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规划涉及,同步强化支持政策与监管政策,进一步规范动力电池回收行业。”

市场空间逐步扩大

根据相关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面临着退役以及强制回收问题。其中,磷酸铁锂电池主要通过梯次利用进行回收,而三元锂电池则通过拆解回收原材料,实现镍、钴、锂等有价金属的再次回收利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约25GWh,市场规模超101亿元。其中,梯级利用市场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9.81%。据预测,2021~2025年,国内镍、钴、锰、锂等金属回收市场价值将超过400亿元。

另一方面,由于镍、钴、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动力电池的回收价格也随之上升。以锂资源为例,虽然国内探明的锂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品种丰富,但受生产工艺制约,目前仍无法大规模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电池级碳酸锂和高纯碳酸锂,对外依存度较高,大量原料需要进口。

“综合退役电池、锂电池生产废料、正极生产废料三大场景预测,我们预计至2025年,锂电池回收正极量三元、铁锂、钴酸锂、其他有望分别达到41.4万吨、16.3万吨、6.2万吨、2.0万吨,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39%、7%、8%。”中金研报指出,“由于当前镍、钴、锂价格均处于历史较高分位,我们估算2022年锂电池回收再造为正极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元(含税价测算),此后考虑金属价格回落,回收市场呈现量增价减,2022~2025年有望维持千亿元市场规模量级。”

在市场前景广阔的大背景下,电池回收企业也迅速增加。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4.06万家。“近10年来,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长,2021年一年内的注册量更是增长至2.44万家,同比增长635.17%。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以3826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排名第一,而广东、江苏、河南等地的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均在3000家以上。”

“2021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高达59.1万吨,其中废旧动力电池理论回收量为29.4万吨。2026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于清教表示,“目前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还未放量,但前景可期,已有海外企业将‘50%以上的材料来源于电池回收’定为中长期目标之一。”

行业龙头组团入局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的参与方主要包括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和第三方回收企业。其中,动力电池企业可以凭借自身渠道优势延伸产业链,开辟电池回收业务。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表示,短期内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得回收渠道者得天下”,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技术和工艺领先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以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能新材”)为例,公司系浙江省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并获得了国家工信部双白名单(再生利用、梯次利用)企业资质。

据介绍,目前全国仅有五家企业拥有双白名单资质。而在回收技术方面,天能新材的三元锂电池回收率能够达到98.5%以上,位居行业前列水平。对于未来发展规划,天能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构建企业持续竞争力为主线,卡位废旧锂电池循环利用细分领域的第一,五年内进入行业头部企业。”

此前,华友钴业方面也提出,将建立从钴、镍、锂资源开发到最终再生利用的完整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闭环产业链。据介绍,华友钴业正积极布局锂电池循环回收业务,成立了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和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具备年处理废旧电池料6.5万吨产能。

今年2月份,容百科技也表示将与废弃资源循环利用龙头格林美(002340.SZ)合作,共同构建产业链的战略合作体系,在动力电池回收、海外镍资源冶炼等领域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容百科技方面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是公司通过投资手段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及海外镍资源的开始,有利于公司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镍三元材料产业链,使高镍电池不仅具备性能优势,还将具备成本竞争力。

与此同时,业内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助力动力电池回收的高效运行。近期,天奇股份与京东科技在围绕锂电池循环再利用的全产业链方面也达成了合作,推动“互联网+回收”新型商业模式落地。

“一直以来,天奇股份围绕‘致力于服务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愿景,将锂电池循环产业作为重点战略发展方向,打通锂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闭环。”天奇股份董事长黄斌表示。

日前,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也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当制造电池对原材料的总需求和回收电池提供材料总供给达到平衡的时候,人类将不再需要向自然界无限索取电池制造的资源。我们认为这个时间应该在2040年左右会来临。”

行业亟待规范发展

“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价格在2万~3万元/吨,三元锂电池能够达到7万元/吨,主要还是根据电池容量和检测结果来定价。”在采访过程中,有非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向记者给出了这样的报价标准。

天能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收不到旧电池。目前,设立的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但实际上,很多退役的废旧动力电池并未完全进入规范的回收网点,而是流向了非正规渠道,甚至到了个人手中,导致正规回收企业收不到旧电池。

据业内人士介绍,与有资质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相比,“小作坊”式的动力电池回收公司工艺设备落后,在环保方面几乎零投入。部分企业在回收的过程中,直接省去了电池检测、放电和环保处理等环节,低成本使得这些企业在收购废旧动力电池时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市场也因此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由于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还处于商业化初期,锂、钴、镍等资源循环再利用规模小,行业乱象不断。”于清教向记者表示,“部分企业回收方式粗放,材料回收率低,回收价值低的电池浪费严重;且存在二次污染、暴力拆解、梯次利用电池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

财信证券研报指出,动力电池回收监管政策相继出台,对回收企业的各项要求正在补充完善,对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相关责任逐渐明确。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制定速度加快,未来相关细分领域的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会逐步扩充,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市场放量在即。

天能新材相关负责人亦建议,应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出台《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配套措施,引导新能源车企、锂电池生产企业与有处置废锂电池资质能力的企业开展合作。

据了解,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提出,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充换电等领域安全梯次应用。

当消费遇到元宇宙 蹭概念还是新风口? 新能源汽车积分市场“变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