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峰
面对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果链”巨头立讯精密也按捺不住了!
立讯精密2月11日晚公告称,公司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另外,公司控股股东立讯有限拟100.54亿元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相关股权。
根据公告,2月11日,立讯精密与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奠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21年以来,国内企业跨界造车的消息令人眼花缭乱。那么,新能源汽车到底要花多少钱?造车门槛有多高?上市车企新能源业务到底赚钱吗?
从电子消费赛道切入汽车产业链,立讯精密落后了?
根据公告中公布的协议约定,立讯精密与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为立讯精密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前沿的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口。
其中,立讯精密拟认缴5亿元持有合作子公司注册资本的30%、奇瑞新能源认缴11.67亿元并持有注册资本的70%的股权。双方之间的合作具有排他性,即奇瑞集团不能与其他汽车代工企业合作代工造车业务,但可以独立代工业务或与汽车品牌企业合作代工业务等。
众所周知,立讯精密是A股苹果产业链龙头公司,代工苹果AirPods耳机、Apple Watch手表以及iPhone手机。但是自2021年初以来,受一系列利空消息影响,立讯精密股价不振。虽然此后有过反弹,但目前股价较历史最高价仍有逾三成跌幅。
立讯精密周线行情走势图
据立讯精密2021年10月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其前三季度净利润为46.9亿元,同比增长0.21%,但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5.28%。
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火热。在此背景下,立讯精密从电子消费赛道切入汽车产业链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是,业内对立讯精密这一巨额投资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汽车被视为下一代手机级别的工业产品,并且汽车产业都在向互联网化、智能化这两个方向发展,再加上相应的移动计算场景的交集,因此最具有经验和积累的就是手机供应链,并且有望借助跨界摆脱过于长期的“低利润”困境。此举有利于立讯精密开拓新业务板块并且为后续苹果汽车代工业务打下基础。
也有观点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赛道拥挤,未来洗牌必不可免,尤其在入局时间节点上,立讯精密已经走在了同行之后。
新能源汽车火爆,各巨头纷纷涌入,蓝海何时变红海?
有目共睹的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目前正处于上行通道。
2022年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汽车产销同比实现增长,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
全火热的赛道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和传统车企甚至是传统企业的目光。仅以国内为例,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威马汽车、极氪汽车、岚图汽车、极狐汽车都在不断更新车型抢占这一市场。小米、百度也已宣布造车。今年1月,地产名企宝能集团多款新能源车型首次曝光,中国恒大也宣布首款新能源汽车下线,当时都为业界所震动。
宝能新能源车型BAO GX5(内部代号GX16)今年1月首次曝光。图源:“中国宝能”微信公众号
“如果是在去年年初,立讯精密这个投资绝对是个好消息,但是现在就不一定了。”在业内看来,立讯切入的时机较晚,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的投资门槛正在不断提高,“烧钱”没有尽头。
今年以来,受全球芯片短缺以及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等不利因素影响,包括特斯拉、比亚迪、上汽荣威、哪吒、小鹏、埃安、零跑等车企纷纷上调旗下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补贴退坡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全面进入了市场驱动阶段。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即使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部退坡,国内还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据乘联会的最新预测,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规模翻倍提升,降成本能力提升,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有望突破6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2%左右。
对于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的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表示,目前业界普遍看好整个产业的发展,信心较高。且多个机构预测今年的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增速接近50%。
国务院2021年10月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应达到40%左右,即1000万辆左右。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和其他企业切入,这一赛道势必将会变得越来越拥挤。蓝海何时变红海,现在还是未知数。
北汽蓝谷和福田汽车各亏数十亿,做新能源车难赚钱?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从2021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蔚来和小鹏汽车的季度亏损在逐步扩大,其中前者合计亏损了18.72亿元,后者已经亏损了35.76亿元,而理想汽车的亏损额也达到了6亿多元。
日前,部分国内上市车企也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在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8家乘用整车上市企业中,预计盈利与亏损的各半。
作为国内车企的领军型企业,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均在2021年实现了盈利,且利润同比增长。其中,长城汽车利润增幅最高,净利润为67.81亿元。此外,江铃汽车和海马汽车也实现盈利。
但是,北汽蓝谷、福田汽车、小康股份、众泰汽车却预计亏损。其中北汽蓝谷和福田汽车的亏损额均超出业内预期,前者预计亏损48亿元到53亿元,后者预计亏损为约50亿元。而且,北汽蓝谷已经连续两年亏损。
数据显示,2021年北汽蓝谷总产量同比下降51.84%,仅为6369辆,总销量仅为2.6万辆。作为曾经国内的纯电动车销量冠军,北汽新能源近几年的销量持续低迷。
此外,2021年因旗下品牌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红极一时的小康股份,预计亏损15.5亿—19.5亿元。小康股份在公告中指出,虽然2021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销售尚处于爬坡阶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摊销增大,研发投入、人工成本、营销渠道建设费用的持续增加,导致该业务板块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蓝谷旗下北汽新能源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而小康股份近几年也开始明显转向新能源汽车赛道,造车“费钱”的铁律已经被新能源汽车再次印证。2021年的车企财报也证实,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中,除了特斯拉,其他罕有盈利者。随着补贴的终结和全面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的资金门槛仍将持续高擎。
整体来看,无论是主推ARCFOX的北汽蓝谷还是着力打造赛力斯的小康股份,目前仍处在打造品牌的投入期,要谈赚钱似乎还为时过早。
跨界造车不是拍脑袋工程,新能源车门槛到底高不高?
问题来了,新能源汽车造车门槛到底高不高?
据报道,蔚来第一款量产车耗费了200亿美元,小鹏首款车耗费了100亿美元,而到理想汽车ONE仅花费10亿美元,造车的资金门槛似乎正在逐渐走低。
但是,花了几十亿元之后仍未推动车型量产的企业不乏其例。比如,赛麟让大股东60亿元资金打了水漂,奇点花了70亿元仍未见到车辆量产。
因此,也难怪小米计划投入100亿元造车后,宣称有1080亿元储备资金,可谓是底气十足。
而从集度汽车计划5年投资500亿元,小米计划10年投入100亿美元不难看出,造车百亿元起步已成为行业共识。
另外,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2021年底的一次采访中将汽车新创企业的造车门槛从2016年的200亿提升到了400亿。“400亿元不是一个精准的数字,是直觉的判断。我们今天还在亏钱,就是因为我们要为未来做投入,否则即便很快盈利,很可能过两年就断崖式下降。”李斌说。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资料图片)
在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看来,资金对于车企而言仍然是首要问题;其次,车辆智能化、网联化水平的提升,要求企业必须加强研发。未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会越来越高;再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供应链安全是当前车企必须考虑的安全因素。
总之,造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电子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跨界造车都不是拍脑袋工程。
相比于科技企业、传统车企动辄上百亿的投资,如何保证后续持续投资以及既有业务与新业务发展平衡也是立讯精密当下面临的最大课题。
对立讯精密来说,造车之路将格外漫长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