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将更受到资本市场欢迎,但细分产品的市场逻辑也已出现分化。
截至目前,A股已有至少18家教育上市公司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总体表现喜忧参半,8家预计盈利,10家预计亏损。
这其中,2021年深陷业绩爆雷的职教巨头中公教育预亏20-24亿元,去年四季度国考报考热未能显著改善其全年业绩。另一家教育信息化巨头视源股份则十分自信,在18家公司中唯一没有发布业绩预告而是发布了业绩快报,利润高达16.9亿元。
学大教育、豆神教育、昂立教育、科德教育、勤上股份都对收购的学科类培训业务拟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科德教育甚至公告称,未来将不再从事K12课外培训业务。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将更受到资本市场欢迎,但细分产品的市场逻辑也已出现分化。比如职业教育领域的技能培训业务面临疫情不确定、获客成本高企影响,职业学校则迎来政策和人口红利,素质类培训迎来更多参与者,却面临教育公益性的监管风险。
学科类培训将离开资本市场
学大教育、豆神教育、昂立教育、科德教育、勤上股份5家上市公司预计学科类培训业务商誉巨额减值。
学科类培训是学大教育的主营业务,此次预计商誉减值4.2亿元。“双减”政策发布后,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将被关停或剥离出上市公司,但学大教育半年报披露,这部分业务收入占比约40%,剩余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高中阶段培训。
在2021年11月15日的公告里,学大教育还表示,将持续巩固既有高中阶段教育培训业务。
然而进入2022年,监管形势骤紧。多名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1月25日,有多家北京市头部培训机构接到监管部门通知,要求下架、停售高中寒假课程,已售课程退费。
近日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
科德教育预计商誉最高减值5.2亿元,在上述5家公司中最高,还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科德教育旗下的龙门教育是一家多业务公司,主要包括全日制复读学校(含职业学校)、K12课外培训及教学辅助软件研发与销售业务。预计2022年上半年,后两项业务将全部关闭。
“双减”政策出台成为培训收入调头的分水岭。比如龙门教育K12课外培训业务的报名课时同比下降了约65%。而通过上述公司业绩预告估算,四季度收入降幅更大。学大教育四季度收入最高可能减少33.6%。
豆神教育旗下中文未来2021年全年营收预计3.36亿元,同比下降40%。而在2021年上半年,中文未来净亏损就达3.36亿元,全年极有可能无法完成被上市公司收购时的业绩承诺。其时,中文未来承诺2021年净利润超过2.1亿元。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预计2022年,A股教育上市公司将全部关停或剥离K12学科类培训业务。
教育信息化红利争议
教育信息化业务近年来频频迎来政策利好,市场空间稳步扩大,但从相关公司业绩预告公告发现,这条赛道也已出现“灰犀牛”。
对于智能教育硬件厂商来说,“缺芯”是一个现实问题。国新文化公告称,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对芯片制造行业冲击的综合影响,国内市场芯片短缺,部分产品延迟交付,导致销售收入出现下滑;因芯片等电子元器件价格普遍上涨,使产品成本上升。国新文化旗下奥威亚品牌,是国内中小学录播系统最大的供应商。
视源股份公告也称,报告期内,主要原材料液晶显示面板及芯片成本上升,公司综合毛利率下降1.7%。视源股份旗下希沃品牌,是国内最大的教育智能平板生产商。
“从2020年开始,‘缺芯’就困扰国内智能教育硬件厂商,尤其是2021年,学习机、扫描笔等产品成为爆款,但受制于芯片短缺,虽然需求旺盛却不得不屡屡中断供货。”一名智能教育硬件厂商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其实芯片的成本并不高,有的价格已经降到了1元钱,但由于技术受制于人,仍需要大量境外采购。”他说。
有趣的是,即使教育信息化赛道被普遍看好,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却喜忧参半,教育智能平板排名全国前两位的视源股份、鸿合科技均录得高额利润,国新文化、三盛教育却预计亏损,最高亏损分别可达4.9亿元、1.68亿元,两者亏损主因都是旗下教育信息化业务亏损或商誉减值。
这或许与业务类型有关。国新文化旗下的奥威亚是中小学录播系统的绝对龙头,通俗来讲,录播系统就是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优质教育资源。
“由于奥威亚的先发优势,它的市场份额和毛利率都很高,但录播系统是一个细分市场,市场总规模也不过三四十亿元。”上述智能教育硬件厂商负责人说。
国新文化公告称,奥威亚预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4.6亿元至5.5亿元。
三盛教育公告称,旗下智慧教育品牌恒峰信息经营业绩未得到较大改善,虽然营业收入同比上升约40%,但净利润为亏损1.08亿元,同比增加约6.95%。
豆神教育旗下康邦科技同样是一家智慧教育公司,在2021年业绩预告公告中,豆神教育认为“传统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缩减”,康邦科技战略调整至“信创”业务,才在2021年取得了较大发展。
“传统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缩减”的判断明显具有争议。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4335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9%。
但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地方财政,在地方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的确面临挑战。全通教育业绩预告公告就写道,受地方财政影响,报告期内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不理想。
近日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此给出了让市场乐观的回应,其明确指出,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此外,2022年还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包括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等内容。
转型职业和素质教育前路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双减”之后,转型至职业培训和素质类培训是最主要的方向,然而,相关公司业绩预告显示,这条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在职业培训领域,开元教育、昂立教育、中公教育预计亏损,最高分别可达4.32亿元、1.8亿元、24亿元。国新文化旗下华晟经世也未完成业绩承诺,存在减值迹象。
开元教育虽然营收增长,但线下自营类校区同比上年度月平均数量增加28家,固定营运成本费用下降幅度有限,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同比上年度基本持平,导致2021年度经营业绩出现大额亏损。
中公教育公告也称,在营业总收入大幅下降的状况下,营业总成本仍在高位小幅增长。预计2021年营业总成本高达93亿元至97亿元。
2021年,疫情仍然影响着职业培训市场,但在资本冲动下,市场主体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一些公考类小公司甚至推出了学员如果考取不仅全额退费甚至追加奖励的激进产品。
“在疫情影响和市场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内部反思发现战略判断出现了错误,将开始全面优化降本增效。”中公教育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在职业教育赛道,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不再拥堵在To C的职业培训赛道,而是进入中职、高职等全日制学校行业。科德教育、凯文教育、传智教育等都已经或准备开办职业学校。
“To C的职业培训赛道获客成本太高,需要烧钱买流量,相比之下,中职、高职学校正迎来政策和人口红利,也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上述业内人士说。
素质类培训面前的“灰犀牛”是政策风险。1月27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寒假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社会焦虑的做法。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作者:王峰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