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三言财经
作者|DorAemon
虎年春节刚刚过去,俗话说,正月里来都是年,在这里也给所有关注三言财经的朋友们拜个晚年,祝各位虎年大吉,虎虎生威。
“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刻在骨髓里的情怀,千年以来,中国历经各种朝代更替、时代变迁,但回家过年是亘古不变的习俗。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高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拼搏;疫情爆发后“就地过年”的新方式等种种因素,也在多方面影响各地“过年”的习俗方式。
比如以往手写春联变成购买春联;爸爸妈妈张罗做年夜饭演变成购买预制菜或者现成菜;压岁钱不再是现金红包而是微信、支付宝红包……种种新变化其实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为,年还是那个年。
今天,三言财经与几位来自各地的朋友聊了聊,了解他们眼中过年的种种变化。几位朋友分别是来自河北沧州的小洁、河北邯郸的小江、河南商丘的小张和四川成都的小月。
拜年:磕头依旧,有人独自磕头拜年
部分地区拜年时要“磕头”,图源:网络
在北方地区,很多人家都有春节给家中长辈“磕头”拜年的习俗。尤其是河北、山东等地,过年拜年时,会向辈分比自己大的长辈磕头。
河北沧州小洁:全家给祖宗像、辈分最高的长者磕头
小洁老家在河北沧州,过年时给祖宗和家中长者磕头在她印象里已经是过年的“保留节目”。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和家人一起到放置祖宗牌位的房间准备进行“磕头”仪式。
家里辈分最高的两位老人便穿着新衣,坐在中间等待小辈们磕头拜年。而家族中其他成员,则按照辈分依次排开,站在二老两侧。
仪式开始后,按照辈分排序,家族成员依次给老人和祖宗牌位磕头,同时还会大声说出祝福的吉祥话;老人也会将准备好的红包分给孩子们。
不过,这种“磕头”拜年习俗来源是哪,小洁并不清楚,她只知道自己有记忆以来,家里过年都是这样。
河北邯郸小江:只要是辈分高的亲戚就要磕头
而来自河北邯郸的小江介绍称,自己老家拜年也要磕头,而且只要是辈分比自己高的亲戚,就得磕头。磕完,长辈们便掏出准备好的红包,就算完成拜年。
往常,小江都是和同辈的堂兄弟们一起,挨家挨户拜年。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年轻人在外地没有回来,小江只好一个人挨个拜年。
四川成都小月:不磕头,要给长辈“孝敬钱”
不过,南方人过年,虽然也要给家中长辈拜年,但通常少有这种“磕头”仪式。
小月老家是四川成都彭州市,她们那过年时,要给长辈发红包。
家里拜年的日子一般在除夕,这天,小月和父母以及家族里的本家亲戚,都会前往家族中辈分最高的成员家中拜年。但是和北方人不一样,给长辈拜年不用磕头。
所有来拜年的亲戚,都拎着大小礼物,如果不提前准备礼物,也都会向老人塞个红包,作为“孝敬钱”。
小月在西安工作,年前受疫情影响,回家时已来不及给爷爷奶奶准备礼物,于是今年拜年特地准备了一千元红包,孝敬爷爷奶奶。“我们这边给长辈拜年不磕头,但是礼物、红包肯定要有的,不能空手去”。
祭祖:不让烧纸放炮,只带贡品
祭祖也是过年时很多家的传统习俗,一般是春节前一天,并且各地也有不同讲究。
河北邯郸小江:男人上坟,女人不去
小江介绍称,自己家按照传统是在除夕当天要去上坟祭祖,按照传统,大家上坟时要烧纸、放炮。不过今年村里禁止了明火祭祀,一是环保问题,二是冬季干燥,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今年祭祖,家里人便不带冥币、炮仗这些,只是带些贡品表达思念。此外,小江老家习俗,春节前这次祭祖,只有家中男人可以去,女人则留在家里打理日常。不过,小江称并不是女人不能去,只是特定时间里不可以。按照家里习俗,清明节、中元节以及农历十月初一这三个日子是专门女人去祭祖的日子。
这个传统也和小洁相符,小洁说自己家过年上坟,也都是爸爸、叔叔等男人前往,女人们通常都呆在家里。
四川成都小月:不分男女,全家祭拜
而南方人小月则表示自己家并没有对祭祖有性别区分,每年春节期间所有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去上坟祭祖。而且无论风吹雨打都要去,小月称今年上坟,恰好赶上大雨,一家人也依然前往,即使弄的一身泥泞,也不能不去。
放炮:禁放烟花爆竹,有人放炮被“通缉”
可能是第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习俗
放炮也一度是过年的必做的事情之一,曾经每到初一零时,外面立刻响起震耳欲聋的炮仗声;到了白天,村里到处可见孩子们玩炮仗;实际上,整个年里炮声都不断。
但现如今这个传统也因环境保护等原因有着逐渐退出传统舞台的趋势,当前,大部分城市以及部分农村都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过年期间变得安静了很多;而在允许燃放的地方,过年放炮情况也在减少。
河南商丘小张:禁放烟花爆竹,
有人放电子鞭炮和踩气球
电子仿真鞭炮,图源:网络
小张老家在河南商丘,今年过年前,村里就有专门人员开着车用大喇叭普及放炮对环境的污染相关知识,倡导过年期间不要放炮。但仍然有人想方设法弄一些鞭炮放,可是相比往年那种热闹场景还是冷清了很多;还有人买了电子鞭炮,用播放设备模拟鞭炮声音;或者购买大批气球,然后大家将气球踩爆模仿炮声,但这些办法依然和真放炮感觉不同。
四川成都小月:不禁止放,但不好买
小月老家并没有禁止放炮,但是她感觉如今放炮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烟花爆竹这类商品现在越来越难买到,只有拥有经营许可的商家才能销售。而每年只有春节期间才是销售旺季,随着大量地区禁止燃放,愿意做这类生意的商家只会越来越少。
笔者就听说这样一个事情:小方过年期间回到老家,带了些甩炮(不用点火,往地上砸了就响)想给家里孩子们玩,但并不知道村里禁止放炮。第二天pcs开始调查了,谁卖的炮、谁放的炮,小方很怕自己被“通缉”。
放炮,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消失的春节习俗吧。
春联:网购现成春联已成潮流
手写春联在消失,有的不贴春联
向长辈拜年、收、发红包等习俗,是过春节很难改变的传统;不过,有些传统则开始顺应时代产生了新的变化。就拿简单的春联来说,就映衬出了时代变化的痕迹。
手写春联一度也是过年的保留节目,通常临近初一时,家家户户都会备好红纸,再由家中老人亲自写上一副。年三十或初一一大早贴到大门口,十分喜庆。
河北沧州小洁:仍保持手写春联习俗
小洁家里目前还保留着手写春联的习惯,今年回家时,她发现爷爷已经亲自写好了几幅对联,还有好几个福字。初一早上,小洁便和爸爸妈妈一起将春联和福字贴在院子以及家里指定的几个门口。
小江父亲手写的春联
小江称自己父亲平时爱写毛笔字,所以春联自然由父亲手写。不过,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买现成的,或者直接拿商家赠送的春联贴在门上。主要是这样即方便而且还更美观。
四川成都小月:网购春联
小月母亲网购的春联
小月家里今年就是在电商平台上买的春联,小月妈妈说手写的字虽然好看,但是底色与房子外观不搭配。网购的话,不仅方便,而且款式很多,可以选择与房屋装修风格相符的春联。
有很多人举家迁往城市老家不贴春联
此外,小洁和小月都注意到自己所在的村子里,很多人家干脆连春联都没贴,甚至过年家里也不见有人回来。
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早就安家在一线城市。之后,又把自己父母、爷爷奶奶从老家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生活。老家自然也就没人管理,过年也就没人贴春联。
有的人家,全家老少都已经搬到大城市,却也念及家乡过年的感觉。于是临近过年又回村住几天,倒也来不及写春联,所以也就网购春联,攒点年味。
这其实也是当下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外出工作生活,久而久之也将家安在城市。进一步,又将家里人接走,村里这个“家”也就逐渐空落,少有人在了。
电子红包也成主流
和网购春联一样,压岁钱红包也不局限于现金了。
小月和小洁告诉三言财经,现在自己村里很多年轻人以及中年人,其实都很少用现金;只是家中老人由于不怎么懂互联网这些东西,所以过年前会特地喊子女或者亲戚去银行兑换现金准备红包。
所以这几年拜年时,通常只会从爷爷奶奶手上拿到现金红包,而自己的爸爸妈妈、舅舅、叔叔等长辈会用微信、支付宝这种方式发红包了。
此外,电子红包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加开心,因为实现了“云拜年”。
河北沧州小洁:“云拜年”拿电子红包
小洁的舅舅在天津工作,因为年前疫情,放弃回家过年。虽然不能线下团聚,但是全家也通过视频、语音电话等方式和舅舅一起“云过年”。大家在家族群中互道祝福,一起看春晚。今年初一时,小洁特地在微信里向舅舅拜年,还收到了舅舅发的200元微信红包。
相亲:网络提高相亲成功率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变相推高了过年回家相亲的成功率。
四川成都小月:移动互联网提高相亲成功率
小月提到,每年回家过年,自己的“对象问题”一直是爸妈操心的重点问题。而且村里“消息灵通”,谁家孩子还没对象各家各户都门儿清。
所以过年一回家,街里街坊、亲戚朋友,立刻一窝蜂的涌上来给介绍对象,自己爸妈也着急忙慌的安排时间与相亲对象见面,“过年感觉自己跟老板一样,客户繁多”。
小月称,以往回家过年相亲成功率其实不高,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对方。通常“媒人”介绍的对象都是本地人,自己在外工作,与对方也不熟悉。而且过完年又要出门,基本也没时间进一步了解。
但是现在网络发达,即使介绍了本地人,等过完年出去工作后,还能够通过网络交流,也就相对提高了成功率。虽然这样并不一定能促成连理,但小月听说同村有一对就是这样好上的,男方与女方在过年相亲认识,二人本不在一个地方工作,但是因为后续在网上沟通了解感觉合适,男方索性跑到女方工作城市生活。
小洁则也认为网络的确提高了回家被相亲的成功率,但她笑称“相亲”如同磕头一样,成不成是一码事,但这几乎已经成为过年的习俗之一了。
移动互联网“下沉”:老人小孩迷上短视频、直播
移动互联网普及与年轻人“出走”,两者结合带来的一个新变化就是村里老人与留守儿童开始“沉迷”手机。
河南商丘小张:老人与儿童沉迷短视频
小张注意到,今年回家时发现村里有老人以及小孩沉迷刷短视频,有家老人甚至熬夜刷视频,无法自拔。
短视频让这些老人能够获取外界最新消息,家事国事天下事老人们聊起天来头头是道;而且他们也跟着学会了很多如今流行的网络用语,例如“点赞、W(万)、PK”等;还刷直播带货,有着喜欢的带货博主,不过他们更多的是看个热闹。
而村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日由爷爷奶奶照顾。以往,孩子们沉迷于手机游戏,尤其是过年期间,更是玩手游的“黄金时段”。但如今因为未成年防沉迷系统,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转向了直播和短视频。总而言之,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不过,过年这几天,家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很开心,因为这也是一年中难得能和子女、父母见面的时刻。
小张称,今年回家酒也喝得少了,一方面是目前交通基础建设发达,去哪都开车,无法喝酒;另一方面则是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更愿意把时间放在陪父母、孩子上,酒也就喝得少了。
有人想给家乡做贡献有人赌博欠债数十万
聊“八卦”也是过年时亲朋好友茶余饭后乐于做的事情之一。
年轻人过年回家时,总希望能展现给乡里乡亲一种“成功”的形象。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还是名利,这些形象也化作老家过年时人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成为“别人家的小孩”。同样,有的年轻人经不住诱惑,急于求成,总想一步青云,最终欠一屁股债回家。这种事便也成为老家过年时的“八卦”。
小江在参加小学同学聚会时,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混”的还可以的同学对小江说:我一直在想,像我们这样的应该如何给村里做做贡献。
小江陷入了沉思:我还没那么成功,可能以后还面临还贷款等等问题,应该为家乡做贡献,可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可能当下问题是照顾好村里的老人、如何办家乡企业让年轻人回来…做贡献是个系统性的问题。
此外,小江称过年时在饭桌上也听到很多人在讨论村里有人在网上赌博,输了很多钱,背负了很多网络小贷贷款。
一个年龄四十出头的同村人,玩一个叫“xx赛车”的赌博游戏,输了大概有三十多万,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借的网络贷款。最后他父亲掏空家底想方设法帮忙还钱,但还没完全还清;目前已经放弃赌博,找了份工作努力还债。
还有一个中年男人,也是沉迷网络赌博,输光后,挪用了三、四十万公款,最终被判七年,至今还在坐牢;而且事发后,又被发现还借了身边很多亲朋好友的钱,加一起得有七八十万。
小江还透露自己曾经也玩过网络赌博,输了三四千元。但是幸亏自己及时停手,否则恐怕也得坠入万丈深渊。
小月也讲了发生在身边的一段经历。两年前,村里一名男孩沾上了网络赌博,除了最初赢了一些,大部分都是输。每次输光后,就通过当时流行的网络小贷借钱赌博,最终背负了30多万债务。
最终,这件事也闹的全村皆知,这名男孩当年回家后,在除夕夜跳河自杀了。
这些事情无论褒贬,经常是过年时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反复提及的故事。其实反映出了越来越多人们走出家乡,面对更大世界时的机遇与挑战。
这就是年。
在与几位朋友交流沟通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向三言财经表述了一个统一的理念:“年”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可以不放炮、可以不喝酒……但一定要和家人一起才叫“过年”。
几位年轻人一致认为,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与人的距离并不遥远。哪怕自己与老家相隔千里,网络的发达也让自己和牵挂的人时刻保持联系。而过年的意义更多的是享受一家人相聚一堂的快乐,所以只要大家有机会相聚,年怎么过都是年。
今年,你家乡过年习俗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值得一提的见闻?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