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文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下称“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特蔚小理”四家头部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了23.3%,新能源汽车批发销量中造车新势力车企的占比将接近30%。
在交付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是各家车企原本清晰的细分市场边界不断扩大,各方均在技术上发力以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谁将先突破10万辆年销量
2021年,是造车新势力车企收获颇丰的一年。尽管遭遇疫情、芯片短缺等“黑天鹅”事件,小鹏、蔚来、理想、哪吒等多家新势力车企均在今年实现了月度交付破万辆;9月Model Y甚至超过长期“霸榜”的哈弗H6,夺得中国SUV市场月度销量第一。
在乘联会统计的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中,特斯拉、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皆进入前十。
从各品牌针对的细分市场来看,“特蔚小理”均聚焦于20万元以上级别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中,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主销产品均定价在30万元以上,能够在同级细分市场击败大众、丰田乃至豪华车品牌奔驰、宝马,这是过去中国汽车品牌从未做到的事情。
不过,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车企在2021年实现年销破10万辆的难度颇大。
目前,坐在交付量头把交椅上的是小鹏汽车,今年1~11月,该公司累计交付8.2万辆。不过,受到芯片、电池等零部件短缺的影响,部分车型的交付时间已经超过10周。该公司预计第四季度汽车交付量将介于3.45万辆至3.65万辆之间。冲刺年交付10万辆,意味着12月交付量要突破1.8万辆,这有一定难度。
不过2022年小鹏P5将迎来首个完整交付年度,2022年第三季度旗舰SUV小鹏G9将开启交付,新车也将为小鹏汽车带来全新的增量。
蔚来1~11月总交付量为8.1万辆,但总体成绩起伏较大,在9月和小鹏一起实现破万的成绩后,受到产线改造影响,10月交付量仅为3667辆,11月交付量则再度破万。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曾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该公司第四季度预计交付量为2.35万辆到2.55万辆,这意味着蔚来在2021年实现年交付破10万辆亦有着较大的难度。
李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因为产品的原因没太跑赢大市,但也涨了100%。”2021年,蔚来汽车并未有全新产品推向市场,但这一局面将在2022年得到改善。2022年3月,蔚来将开始交付旗舰轿车ET7;9月开始交付中型轿车ET5,此外,还会有三款基于NT2.0平台的产品投入市场。
理想汽车在11月首次实现月交付量破万辆的成绩,1~11月累计交付量为7.6万辆,距离10万辆有着近2.4万辆的差距。坚持“大单品”策略的理想会在2022年投放自己的第二款产品,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发布基于X平台的第二款车型,该车型将在2022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
随着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快速增长和各家车企在产品端加速布局,2022年“蔚小理”甚至可能直接达到年交付20万辆。近期,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预计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有望分别达到16.2万辆、14.7万辆、20万辆。
技术竞争更加激烈
2022年,造车新势力车企之间会进入内卷时代吗?
“内卷主要集中在言论上。”李斌和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均表示新能源汽车尚没有进入内卷的时代。他称,蔚来、小鹏、理想都是诞生于同一个年代、同一个赛道上的公司,但是站在行业和细分市场的角度,其实“蔚小理”在不同的细分市场。
当下蔚来汽车单车平均售价超过40万元;小鹏汽车主销的小鹏P7主要聚焦在20万~30万元市场,刚刚开启交付的小鹏P5则定位于15万~20万元轿车市场;理想汽车只有理想ONE一款车型在售,该车型指导售价为33.8万元;哪吒汽车则主要集中于10万元以下的市场。
从各家车企2022年的布局来看,头部的几家造车新势力车企将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产生更多交集。蔚来汽车在2021年蔚来日上发布ET5车型,新车补贴前售价为32.8万元,如果采用电池租赁方案,新车起售价将下降至25.8万元,此外,李斌曾宣布蔚来还将推出一个定价更低、针对大众市场的新品牌;小鹏汽车G9价格区间大概在27万~36万元之间;理想计划推出的X01将会是一辆全尺寸SUV车型,有媒体报道称该车起售价将高达39.98万元。
此外,“蔚小理”还会在2022年面对“新新势力”车企的挑战。12月中旬,牛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一男正式发布汽车品牌“自游家”,新车将采用增程式和纯电两种动力总成,产品将在2022年9月开启交付;阿维塔、上汽智己、长城沙龙等依托于传统车企的“新品牌”也将开启交付。
将在细分市场开启更多直面竞争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们也开启了“技术内卷”。2021年10月开启交付的小鹏P5是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到2022年,蔚来ET5、蔚来ET7、威马M7、哪吒S、沙龙机甲龙等2022年交付的产品都开始搭载激光雷达,从小鹏的两颗雷达,到极狐的三颗雷达,再到沙龙的四颗雷达,车企推出新技术背后也反映出新能源车企竞争的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