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娱领域治理系列评论整顿“饭圈”乱象要从产业链入手
中央宣传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突出问题部署综合治理工作。拟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行业不良倾向,廓清文娱领域风气。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启动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影视娱乐业有了更大增长空间。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在国内普及,再加上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娱乐市场。但是,在文化娱乐生产供给方面,由于影视行业长期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缺乏市场化的经验以及由此培育的产业体系,如何形成商业模式并兼顾社会利益还未有清晰的方向和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恰逢“韩流”袭来,一些资本开始模仿韩国演艺公司的造星方式,最终在国内形成了一套资本主导的追求短期收益的造星机制,生产“流量明星”,并形成了全行业的自我强化与依赖,从而产生越来越极端的娱乐现象。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现象归根结底,都同源于资本制造的这场游戏。
资本首先是瞄准青少年群体进行“造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还不成熟,喜欢“俊男美女”型颜值偶像,容易成为追星族。中国人口基数大,数量庞大的青少年很多是独生子女,消费能力强,挖掘这一群体的商业价值成为商业资本的目标。但促成“流量明星”模式的除了资本外,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技术杠杆。
资本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开设营销账号,吸收粉丝,形成饭圈。他们先是人为制造各种粉丝疯狂追逐偶像、偶像街拍等短视频吸引粉丝,包装明星。然后在各种营销账号进行宣传,形成垂直的粉圈管理模式,让粉丝有一种打游戏过关升级的感觉。为了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影响力,粉丝需要不断“充血”(为偶像活动付钱)满足其虚荣心,甚至因此形成内部等级,从而强化粉丝黏性与忠诚度。
为了捍卫偶像并扩大网络影响力,饭圈之间在营销团队的带领下形成了“互撕”之风,流量明星之间的饭圈相互攻击,黑对手、撕番位,制造网络热点事件,炒作曝光率。甚至这种资本引导的“好战文化”蔓延到了“圈外”,一些粉丝对任何批评其偶像的人都进行网络攻击和辱骂,这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
仅仅靠资本营销与粉丝追逐还构不成商业盈利模式,资本需要流量明星在价值最大化后带来商业变现。首先,流量明星的影响力要具有可视性,因此,资本营销团队要带领饭圈为自己的明星做数据打榜、买热搜,集资花重金购买周边产品等,形成线上线下均具备影响力的“可视性”效果才能提高商业价值。这系列运作主要在新浪热搜、豆瓣评分、百度贴吧、b站等平台进行,如果没有平台配合,根本无法刷数据、控评、买热搜等,平台则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与平台活跃度。
这场游戏的尽头是广告商付费买单。当资本在线上线下运作出明星的“流量”后,视频平台会优先购买“流量明星”参与制作的节目,资本则负责刷播放量,平台拿着播放量以更高的价钱向广告商出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流量明星的播放量频频作假,其片酬和代言费暴涨,而真正的艺术创作被市场边缘化。在这样的文化娱乐供给生产过程中,作品内容、演技质量与文化价值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造假的流量和空洞的颜值,以穿越、玄幻、耽改等题材为各种流量明星搭台唱戏。
可以看出,这个闭环游戏中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都有强烈的逐利性,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强化了低俗炒作与泛娱乐化的价值,形成畸形审美,最终的代价是破坏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文化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一些流量明星不用付出任何专业演技上的刻苦训练就拥有疯狂粉丝和天量的薪酬,容易放纵自己违法失德,成为年轻人的坏榜样。
因此,必须坚决抵制造星炒星、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和流量至上、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从整个产业链入手,打击“黑灰产”等违规违法行为,遏制行业不良倾向,探索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鼓励文化娱乐发展兼顾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实现资本与产业良性互动,通过创新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引领向上向善社会风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产品。
(作者:张立伟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