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沈南鹏在港交所的12分钟演讲,透露了医药产业投资的三大趋势

日期:09-03
红杉资本沈南鹏医药投资

红杉沈南鹏在港交所的12分钟演讲,透露了医药产业投资的三大趋势

来源:E药经理人

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者来说,市场是巨大的,方法论是清晰的,但脚踏实地的践行以及长年累月的坚持却并不是所有人都可及的。香港交易所2021生物科技峰会上,红杉中国沈南鹏的这段演讲,可能会给行业带来一些启发。

“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企业家来说,IPO或许只是一个荣耀勋章,或者说成功登上了一个小山坡,但绝非是终点。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创业者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攀登,需要有非凡的毅力和耐心。”

“展望未来,我们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比以往更有信心。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创新明显加速,特别是mRNA技术、基因编辑、细胞疗法和远程医疗等领域。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尖端技术来自中国。未来几年,‘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这一势头值得关注。”

“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专业性,而这种专业性要求投资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壁垒、差异化等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认知,不能人云亦云。”

2021年9月2日,红杉中国创始与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作为主旨发言嘉宾,在香港交易所2021生物科技峰会上分享了其对于当前中国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变化的感受,尤其是对于过去几年时间里,红杉中国持续在医疗健康投资领域加速成长背后逻辑的分析。

在沈南鹏看来,不管是2015年中国药监体系的改革,还是以港交所18A章新规、上交所科创板为代表的的资本市场新政,无疑都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腾飞提供了巨大的助力。而一批顶尖科学家以及顶尖技术的存在,则是当前中国本土biotech百花齐放的扎实土壤。

在沈南鹏12分钟的演讲中其实不难发现,中国医药产业投资的三大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了。

沈南鹏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沈南鹏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趋势一:“in China for global”进入2.0时代,本土biotech开始真正成为主角

对于中国医药行业从业者来说,“in China for china”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句子。若干年以前,以辉瑞、诺华、AZ、GSK、拜耳等为代表的一批跨国药企纷纷开始在中国落地研发中心。彼时其看中的是中国尚未被满足的巨大医疗消费市场,以及当时尚未成熟的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现实。因此,将国际市场上已经验证过的成熟产品带到中国,或是基于中国患者的疾病谱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优化,是彼时跨国药企“in china for china”的主要逻辑。

而随着中国医药产业市场政策的变化以及全球医药产业发展重心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开始意识到中国这一单一最大市场对于其全球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科研人才、实验室、科研转化的落地也让行业看到立足中国帮助全球进行研发的经济性以及便捷性。

而在此时,中国本土的制药企业仍然以恒瑞、扬子江等传统制药企业为主,这些传统的pharma企业向创新型公司转型的迹象刚刚开始显露,而一些新锐biotech公司也才刚刚起步。因此,“in China for global”开始成为这一时间段跨国制药企业的主要基调。

但沈南鹏口中的“in China for global”,显然不是这一层意思,而是主角由MNC巨头向本土biotech转变的“in China for global”2.0版本。随着一批以信达生物、再鼎医药等为代表的本土明星biotech公司的成立,越来越多研发有国际水平、生产有国际能力、经营有国际视角、布局有全球思维的公司开始出现。用沈南鹏在演讲中的话来形容,“这些公司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全球公司”。

而真正迈向“in China for global”,其标志还是越来越多的license-out案例开始出现。根据E药经理人此前统计,本土创新药企license-out案例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金额也在不断刷新纪录。从受让方上来看,既有国外的创新型企业,也有像诺华、礼来、罗氏等全球TOP级的制药企业。而由红杉中国参与投资的不少企业如信达生物、高诚生物等2021年上半年均有成功license-out的案例出现。

趋势二:投早、投小、投科技,医疗投资方法论逐渐清晰

“许多中国的顶尖科学家也在创立这些前途无限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演讲中,沈南鹏特别提及了技术之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作用。

从过往红杉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案例中也很明显可以看出,其对于在前沿技术上有突破性发展潜力的公司也有显著的青睐,仅从2021年上半年对外披露的投资案例便不乏像西湖生物(依托西湖大学、拥有中国首个红细胞治疗技术平台)、百奥智汇(单细胞大数据平台)、新芽基因(碱基编辑药物)等等以技术为擅长的新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红杉也往往是在公司融资的极早期阶段即开始介入,在公司还处于较小的发展规模时便关注到其在技术上的突破能力以及其在研产品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投早、投小、投科技显然已经是红杉在医疗健康产业中投资的方法论,但实际上这一趋势也已经开始更多的为行业所认可。

“展望未来,我们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比以往更有信心。”沈南鹏认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创新明显加速,特别是mRNA技术、基因编辑、细胞疗法和远程医疗等领域。而这一类型的公司显然会是接下来更受投资者青睐的公司。

趋势三: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行业最需要长期投资

“IPO或许只是一个荣耀勋章,而绝非终点。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创业者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攀登,需要非凡的毅力和耐心,而这一点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企业家来说尤为重要。”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创业者,沈南鹏实际上已经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此观点。相较于其他行业,生物科技领域因此专业性与长周期的可观规律,本身就要求创业者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实际上对于医疗投资者来说同样如此。以香港为例,沈南鹏介绍到,香港交易所的投资者拥有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且质量很高,但目前比较活跃的、专门做医疗健康投资的二级市场基金只有不超过30家,这说明医疗投资领域仍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说明做医疗健康投资需要更强的专业属性以及更有耐心的陪伴。

“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点在于它有非常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要求投资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壁垒、差异化等等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不能人云亦云。这一投资人才群体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附演讲原文:

感谢Laura和Nicolas邀请我在2021年港交所生物科技峰会上发言。

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新规以来,我们见证了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事实上,正如Laura刚才所说,这些上市新规的发布已经改变了香港交易所的“基因”。过去三年,许多红杉中国投资的领先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包括信达生物、药明巨诺、再鼎医药、腾盛博药、基石药业和启明医疗等等。

自红杉中国2005年成立以来,医疗健康一直是我们在中国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我们一直积极投资生物医药、创新器械以及医疗IT和服务等领域,并且始终渴望与那些能够穿越时间长河的医疗企业成为长期合作的伙伴。无论公司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在发展早期、IPO前还是上市后,我们都以积极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为使命。对我们来说,投资医疗健康是要目光长远,去找到不断创新的公司。

事实上,我们的医疗健康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加速增长。原因有三个——2015年中国药监局的监管改革,提出新药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或海外领先的制药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者开始创业,引领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业浪潮。

例如,曾担任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板块董事总经理的杜莹于2014年创立了再鼎医药,并在7年内成功将其打造成一家市值高达140亿美元的生物制药公司。杜莹曾在辉瑞公司的生物科技部门工作多年,带头研发过极具创新力的药物。当她离开红杉创立再鼎医药时,红杉中国是其最早的投资方。

腾盛博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家研究重大传染病治疗方案的生物科技公司,两个月前刚在港交所上市。该公司由洪志博士在2018年创立。在此之前,他曾是GSK的高级副总裁,并兼任传染病治疗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很高兴在A轮、B轮及Crossover中支持腾盛博药,也是其IPO时的基石投资者。

许多中国的顶尖科学家也在创立前途无限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最近我们在天使轮投资了一家新一代基因编辑公司。创始团队由上海科技大学等院校的科学家组成,他们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公司的管线研发中无缝衔接。

我们近期还有一笔早期投资是西湖大学孵化出来的项目,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其研发定向改造携带靶向药物的红细胞,这也是中国首个红细胞治疗技术平台。

最后一点,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新规实施以后,以及其后上交所推出科创板,都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做出了新的推动。

生物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许多广泛存在的问题,例如: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研发传染病疫苗或治愈癌症)、老龄化社会、食品供应,甚至是气候变化。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也很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行业最需要长期投资。生物科技公司可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但其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带来正向的现金流。没有资本的长期支持,生物科技公司很难生存。因此,上市前和上市后的持续融资对这些公司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企业家来说,IPO或许只是一个荣耀勋章,或者说成功登上了一个小山坡,但绝非是终点。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创业者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攀登,需要有非凡的毅力和耐心。无论其处在哪一发展阶段,红杉中国都愿意支持这些企业家走很长的路。

展望未来,我们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比以往更有信心。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特别在mRNA技术、基因编辑、细胞疗法和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创新明显加速。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其中更多的尖端技术来自中国。中国初创企业追赶全球领先企业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事实上,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开始将其产品授权给全球其他公司。在未来几年,“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这一势头都值得关注。因此,港交所和香港作为生物科技中心拥有巨大的机遇。

香港交易所的投资者拥有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且质量很高,但目前比较活跃的、专门做医疗健康投资的二级市场基金只有不超过30家,这一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点在于它有非常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要求投资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壁垒、差异化等等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不能人云亦云。这一投资人才群体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让人高兴的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企业正受惠于港交所上市新规,有巨大的上市潜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来参与到他们的发展中。

在美国,大波士顿地区和旧金山海湾区是成千上万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所在地,这里不仅有小型初创公司,还有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制药公司。而该地的顶尖大学也帮助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科学家网络。

令人兴奋的是,我们也看到类似的行业生态正在在大湾区慢慢成型。在大湾区,有迈瑞、华大基因、新产业生物等领军企业,也有许多拥有前沿技术的独角兽企业如晶泰科技,这是一家由AI驱动的CRO生物科技企业。香港可以在大湾区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中发挥关键作用,香港拥有多个顶尖大学和实验室,将是这一生态成功的关键所在。香港政府推出了价值超过100亿港元的InnoHK项目计划,支持创新和技术研发,尤其关注生物科技的研发,这意味着香港将为大湾区的医疗健康行业提供深厚的人才储备。

我还想响应下Nicolas刚才提出的观点,即利用香港生物科技行业的专长,为更多国际生物科技公司服务。港交所不仅是中国生命科学公司的上市首选地,也吸引全球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事实上,有不少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国际公司,其中一些可能在美国有研发团队,在中国有制造工厂;有的则可能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但主要服务美国和欧洲客户,或者很多公司在同时抓住两地的医疗临床治疗机遇。我们希望港交所能够支持所有生物科技行业领导者的梦想,能让他们利用这个城市的独特资源机制,将香港建设成全球生物科技和医药科技中心。

人民网评:智能客服上线 商家别当“甩手掌柜” 历史新高:苹果股价达到153.65美元 市值2.54万亿美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