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紫光国芯副总裁苏琳琳:国产汽车芯片需“亮剑”供需矛盾靠系统能力解决
证券时报记者韩忠楠
日前,紫光国微(002049)发布了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结果公告,所发行的“国微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为15亿元。
在此前的公告中,紫光国微表示,此次募资中的6亿元将用于新型高端安全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5亿元用于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紫光国微旗下的紫光同芯安全芯片产品成功“上车”,正式导入了某国产高端汽车品牌。此举侧面反映出紫光国微正在加速在车规级芯片的布局。
不久前,紫光国芯副总裁苏琳琳接受了包括证券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详解了汽车芯片产业的变局与机遇。
苏琳琳表示,传统的汽车行业供应体系是环环相扣的,但在智能汽车的时代,这种供应结构已经被打破。以汽车芯片为例,芯片公司要在整车企业做产品开发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产品适配,以满足整车企业的需求。
在她看来,当前汽车芯片所面临的供需失衡、国产化替代难等问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努力,通过系统的能力来解决。
国产汽车芯片迎发展契机
2020年底爆发的汽车芯片供需失衡,导致多家整车企业被迫减产和短期停产,时至今日,芯片短缺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仍然没有彻底消退。多家券商指出,这对于国产芯片的替代反而会成为一大机遇。
事实上,国产汽车芯片的替代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苏琳琳认为,目前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仍然面临多重困难。首先,部分国产芯片公司在汽车芯片的品类布局和技术上是有缺失的,需要企业补好内功;此外汽车芯片对于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的验证,在这方面很多芯片公司也是有所缺失的;而在生产端,国内的大部分代工厂缺乏车规级别的生产线,导致车规级芯片的生产也面临着困难;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汽车芯片行业面临非常严峻的人才缺失,亟需进行人才培养。
“做普通的芯片,周期大概2~3年;但车规级的芯片,需要通过2~3年进行研发,还需要再花1~2年进行上车。面对如此长的周期,很多企业是没有资本能够长期支撑的。”苏琳琳表示,这是促使很多芯片公司未重点布局汽车芯片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紫光国微于2005年上市,旗下包含四大板块,包括安全芯片、高可靠性芯片晶体和功率器件。2016年开始,紫光国微开始布局了汽车电子行业,并于2019年开始向汽车板块供货。
苏琳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紫光国微在智慧芯片和安全芯片板块深耕已久,在车规级芯片的布局和探索也很早,但在探索初期,公司在车规级芯片领域走得比较艰难。
“当时国产的汽车芯片均处于起步阶段,紫光国微通过做安全芯片敲开了汽车电子行业的大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国产的MCU(微控制单元)芯片是比较欠缺的,因此紫光在接下来的布局中,会重点发力在车载高端的MCU芯片。”苏琳琳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汽车企业相信中国芯片企业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上车实践,才能实现国产汽车芯片的迭代和升级。
整零关系需重构
“汽车行业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其供应关系是环环相扣的,分工也比较细致,所以此前整车企业对于芯片直接关注度并不高。”苏琳琳表示,在智能化汽车的时代,汽车产品的迭代和更新速度特别快,这就需要芯片等零部件供应商,对车企的研发和产品进程高度了解。
“现在基本上整车企业在做产品开发时,我们也在思考自身的芯片如何匹配他们的需求。”苏琳琳认为,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如果车企想加速产品的迭代,缩短产品的周期,就势必要关注到芯片等上游供应商,让整个产业链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动,进而形成一种生态,才能更加适应智能汽车的发展。
事实上,整个行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动作,正在驱动原有的整零关系的变革。而近期爆发的汽车芯片短缺风波,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新的整零关系的形成,越来越多的车企愿意主动与芯片公司进行沟通,共同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
“现在高端的MCU芯片缺货很严重,很多车企都在来找我们寻求供货。”苏琳琳表示,这也将加速公司在汽车芯片的布局。
苏琳琳强调,过去一年时间公司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已经让不少车企增加了对于紫光国微的了解,在她看来,来自车企的认可,可以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精神的形成,也能侧面推动越来越多的芯片企业向车规级芯片的战略转型。总体来说,国产汽车芯片的崛起,是需要整个生态链上下游的企业协同解决的。
据她透露,由于紫光国微的产品品类较多,所以三至五年,公司会慢慢将这些品类向汽车领域延伸,进而赋能到整个行业。